特產 | 簡介 |
---|---|
狗不理 |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用料上,狗不理包子的肉餡別具特色,選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鮮豬肉,上等醬油找口,放上香油、味精、蔥姜末等佐料,邊加水邊攪拌,打成肉丁水餡。包子皮使用半發(fā)酵“一拱肥”富強面。做工上,狗不理包子從揉面、揪劑、搟皮、裝餡、掐包、上屜、上大灶,都有明確的規(guī)格標準,掐出來的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六個。剛出屜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據(jù)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店主叫高貴友,其乳名叫“狗不理”,人們久而久之喊順了嘴,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據(jù)說,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很愛吃。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許多地方開設分號。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向世界,進入許多國家市場,倍受賓客歡迎。 菜品歷史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chuàng)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xiàn)天津市武清區(qū))。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yǎng)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yǎng)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后,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高貴友初創(chuàng)“德聚號”小吃鋪時,用鮮豬肉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調味劑等,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fā)面,在搓條、放劑之后,搟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1916年(民國五年),高貴友病故,其子高金銘繼承產業(yè),轉年在南市東大街立了分號。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把侯家后老號遷址到北大關橋口。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將老號、分號合并,遷址到天祥商場后門(今遼寧路),設立新號“德聚號”。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高金銘之子高煥文繼承產業(yè),經營至1952年歇業(y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6年,天津市將狗不理包子收歸國有并將店鋪遷至今和平區(qū)山東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設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總店擴建。 隨著“狗不理”的發(fā)展,所經營的品種也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6大類、98個品種的包子。技師們精心研制出以雞、鴨、魚、肉、海鮮及應時蔬菜、野菜、菌類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種烹調技法做出了“金針包”、“龍鳳包”、“鴛鴦包”、“香芹包”、“什錦包”、“大蝦韭菜包”等。 歷史文化 據(jù)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后大悅,曰:“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1973年時,毛澤東主席有一次和大家談到了天津的美食,特別想到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生活管理員吳連登為此還專程到天津,給主席買回去了“狗不理”,主席吃后特別高興?! 「哔F友 (1831~1916) 高貴友(約1831—1916)小名狗子,武清縣楊村人,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創(chuàng)始人。高貴友的父母是貧苦農民,清朝道光年間攜全家逃荒到天津衛(wèi),靠撿破爛維持生活。高貴友 15歲時,到天津侯家后街的劉記蒸食鋪當學徒。名為學徒,實際是干雜活。高貴友靠偷看偷聽,學到了一些做包子的手藝。劉記后來停業(yè)了,他就在侯家后街搭起一個小棚,自己做包子賣。高貴友為人老實,做的包子真材實料,人們愛吃。 德聚號包子鋪 ...... 詳細>>> |
泥人張彩塑 |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tǒng)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制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于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俗動?!澳嗳藦垺辈仕軇?chuàng)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于《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痹跉v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1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梁。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fā)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shù)代相傳的藝術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tǒng)土壤中,再經大膽創(chuàng)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在張明山的時代,天津有許多從事泥人制作的民間藝人,但在張明山的泥人作品叫響以后,許多從事泥人制作的藝人都紛紛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張的作品太過精致。許多人在驚嘆之余更是對制作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宇介紹說,張家的制作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選料一曬二攪三過濾 “泥人張”的作品好壞,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壞。張明山在反復比較后發(fā)現(xiàn),當時天津西郊區(qū)古河道地下一米處有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這里的黏土粘性極強,含沙量特別小,非常適合作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張明山就與當?shù)氐霓r民達成協(xié)議,每隔一段時間,就讓農民將曬干后的黏土送到張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韋馱廟胡同,然后將這些土進行一次過濾。 |
風箏魏 |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制作的風箏,故稱“風箏魏”。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制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復研究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tài)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系,并應用于風箏的制作。以前的風箏,以硬翅為主,造型簡單,色彩也比較單調,為整體式。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折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折疊后可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攜帶。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體式、串式和袖珍式風箏近200余種。在著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1914年,他帶著風箏,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章和證書?,F(xiàn)在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孫魏永昌繼承了他的事業(yè),都在天津工藝美術廠工作,擔任工藝師,并培養(yǎng)了許多徒弟,他們設計的新樣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天津) |
桂發(fā)祥十八街麻花 | 桂發(fā)祥麻花的創(chuàng)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fā)祥”和“桂發(fā)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于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chuàng)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chuàng)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風處放置數(shù)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游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
崩豆張 | 崩豆張是天津最有名的一家專門制作和銷售各種豆類干貨小吃食品的私營企業(yè)。公司由總店和一個分店、一個加工廠共三部分組成有職工六十余人,總店設在南市食品街。崩豆張傳統(tǒng)產品始源于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歷史。1993年被國家內貿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1990年曾作為第十一界北京亞運會指定產品,并獲得各種殊容。 “崩豆張”是天津最有名的一家專門制作和銷售各種豆類干貨小吃食品的私營企業(yè)牋崩豆張 。公司由總店和一個分店、一個加工廠共三部分組成有職工六十余人??偟暝O在南市食品街,在古文化街設分店、王頂?shù)淘O加工廠。生產糊皮正香崩豆、去皮夾心崩豆、桂花酥崩豆、豌豆黃、三豆涼糕、冰糖奶油豆、冰糖怪味豆、兒童珍珠豆、去皮麻辣豆等。分高、中、低三個檔次,共16大類76個品種。產品暢銷天津、北京、武漢、南京、貴陽、杭州、合肥、大連等地,1990年作為天津市的名、特、優(yōu)、新 產品,指定在亞運會期間進京展銷。 “崩豆張”是個老字號。早在清朝嘉慶末年,“崩豆張”的創(chuàng)始人張德才,在清朝宮廷御膳房任廚。當時,宮廷和王府中的帝王將相、皇親國戚們吃飽喝足之后,總希望有小食品磨牙消食。張德才悉心研究,精心實踐,終于制成多種豆類風味干貨食品,如“糊皮正香崩豆”、“豌豆黃”、“三豆涼糕”及果仁、瓜子等。同時,在佳節(jié)喜慶宴會時,他還為宮廷制作了“九龍貢壽”、“麻姑獻壽”、“龍鳳成祥”等特種成型貢品。尤其是糊皮正香崩豆”,在宮廷中最受達官貴人的青睞。 糊皮正香崩豆”原名“黑皮崩豆”。制作這種崩豆、要用外五料(桂皮、大料、茴香、蔥、鹽)和內五料(甘草、貝母、白芷、當歸、五味子)以及雞、鴨、羊肉和夜明砂烏等。這種崩豆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但不進砂,不牙磣,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余味綿長。并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其中含有29%的蛋白質、47%的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具有通便健身的作用。就連稱帝八十三天的袁世凱也十分愛吃此豆。 [1] 編輯本段發(fā)展 崩豆張傳統(tǒng)產品始源于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始人張德才在宮中御膳牋崩豆張 房供職,專職制作干果、豆類小吃。嘉慶年間,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子承父業(yè),在宮中制作出口味、色香獨特的“糊皮正香崩豆”、“灰皮素香果仁”、“七美香瓜子”等多種酥、甜、香、咸及加餡崩豆七十余種,深得皇族們的喜愛,由此得名“崩豆張”。 第三代傳人張相把原屬于宮中的小吃帶入民間,相繼在天津南市、老城里等地開設了“老德發(fā)”、“老德成”等多家店鋪。 第四代張國華老先生十二歲隨父學藝,掌握了全部祖?zhèn)骷寄?,在濱江道、教堂后兩地建廠開店,字號為“崩豆張”。 第五代張有全先生及兄弟五人為更好發(fā)揚光大祖業(yè),在天津市政府的推薦下,在聞名于國內外的“南市食品街”創(chuàng)建了“崩豆張食品有限公司”。九三年被國家內貿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經營品種分上、中、下3個檔次,有近20個大類80余個品種。由于“崩豆張”一貫注重產品質量,始終恪守信譽,1990年曾作為第十一界北京亞運會指定產品,并獲得各種殊容。21世紀初期,“崩豆張”特產小食品的名聲逐漸傳播四方,不僅走俏津門,行銷全國,而且跨出國門,遠銷海外。 編輯本段溯源 “崩豆張”是個老字號。早在清朝嘉慶末年,“崩豆張”的創(chuàng)始人張德才,在清朝牋崩豆張 宮廷御膳房任廚。當時,宮廷和王府中的帝王將相、皇親國戚們吃飽喝足之后,總希望有小食品磨牙消食。張德才悉心研究,精心實踐,終于制成多種豆類風味干貨食品,如“糊皮正香崩豆”、“豌豆黃”、“三豆涼糕”及果仁、瓜子等。同時,在佳節(jié)喜慶宴會時,他還為宮廷制作了“九龍貢壽”、“麻姑獻壽”、“龍鳳成祥”等特種成型貢品。尤其是“糊皮正香崩豆”,在宮廷中最受達官貴人的青睞。 糊皮正香崩豆”原名“黑皮崩豆”。制作這種崩豆、要用外五料(桂皮、大料、茴香、蔥、鹽)和內五料(甘草、貝母、白芷、當歸、五味子)以及雞、鴨、羊肉和夜明砂烏等。這種崩豆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但不進砂,不牙磣,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余味綿長。并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其中含有29%的蛋白質、47%的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具有通便健身的作用。就連稱帝八十三天的袁世凱也十分愛吃此豆。 編輯本段現(xiàn)狀 第四代傳人張國華14歲就隨父學藝,在濱江道、教堂后兩地建廠開店,1949年前夕為“崩豆張”并任經理。1956年公私合營,他轉入到和平區(qū)干果加工廠工作。在“文革”期間,“崩豆張”產品被視為“四舊”,他亦被迫辭職,崩豆張產品從此斷檔。“文革”結束后,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多年的張國華,為了弘揚祖國古老優(yōu)秀食品文化,他又振奮精神,重操舊業(yè),恢復了祖?zhèn)髑鍖m風味的豆類干貨小食品。1985年,在當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huán)的特批與關照下,在南市食品街內設立門市。當時經營的品種有:糊皮正香崩豆、去皮甜崩豆、去皮夾心崩豆、桂花酥崩豆、豌豆黃、三豆涼糕、冰糖奶油豆、冰糖怪味豆、兒童珍珠豆、去皮麻辣崩豆等,分上、中、下3個檔次,近20個大類80余個品種。經過前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代代人不斷推陳出新,使得“崩豆張”的字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由于制作的食品具有獨特風味,被國內外友人稱為“食品一絕”。天津崩豆張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以崩豆張為核心,不斷地開發(fā)符合客戶需求的新型食品,保持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編輯本段產品 經營品種分上、中、下3個檔次,有近20個大類80余個品種。主要有崩豆牋崩豆張 、扁豆果、炒黑豆、炒黑黃、炸黑黃、炒黃豆、炒青豆、豆果(10種口味)、怪味豆、糊皮、混合豆、芥末豆、開口豆、十三香、糖合青豆、糖合玉帶豆、玉帶豆、各種禮合組合等。 “糊皮正香崩豆”原名“黑皮崩豆”。制作這種崩豆、要用外五料(桂皮、大料、茴香、蔥、鹽)和內五料(甘草、貝母、白芷、當歸、五味子)以及雞、鴨、羊肉和夜明砂烏等。這種崩豆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但不進砂,不牙磣,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余味綿長。并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其中含有29%的蛋白質、47%的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具有通便健身的作用。 編輯本段歷史 1985年袁世凱之女給《世界大觀》寫的《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還提到:“袁世凱倒臺后,時常命家人上街買糊皮正香崩豆吃?!笨梢姡氨蓝箯垺贝_實名不虛傳。咸豐年間,張德才去世,“崩豆張”的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兄弟三人攜妻帶子回天津定居,這一宮廷食品也被帶到天津。張氏兄弟首創(chuàng)“崩豆張”總號,并先后在城里丁公祠和小藥王廟開設了二家分號“永泰成”、“永德成”,自己制作和銷售各種豆類干貨小食品。從此,“崩豆張”在天津衛(wèi)的名聲大振,可謂家喻戶曉。光緒年間,“崩豆張”的第三代傳人張相兄弟二人繼承祖業(yè),在南市建物大街、大羅天(今天津日報社旁)先后創(chuàng)立了“老德發(fā)”、“老德成”、“老來財”、“老來?!?、“老張記”等字號,自產自銷風味豆類干貨小食品?!氨蓝箯垺钡牡谒拇鷤魅藦垏A十四歲隨父學藝,民國二十八年后在濱江道(今稻香村旁)及教堂后的“崩豆張”、“老張記”字號中協(xié)助其父操作,得祖?zhèn)鹘^技。解放前夕,接管“老張記”并擔任經理。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營,張國華轉入和平區(qū)干果加工廠任廠長,1983年退休。 “崩豆張”的第五代傳人是張福全、張禎全、張祥全、張友全和張大全。1985年“崩豆張”首批進入南市食品街經營,重新恢復了老字號。“崩豆張”在張國華的主持下,始終保持了傳統(tǒng)的風味和特色,贏得了眾多的消費者。 |
貼餑餑熬小魚 | 正宗的貼餑餑熬小魚不是分開做,而叫“一鍋熟”,就是貼餑餑和熬小魚同時在一鍋里做熟上桌其味道與山珍海味媲美。制做貼餑餑熬小魚,魚要選擇個頭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鱗小鯽魚,肉嫩刺軟棒子面是當年的新鮮糧食。農家用的大鍋燒熱后,鍋底熬魚,鍋幫四周轉著貼滿餑餑。柴禾不能燒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溫火把作料靠凈。到時一揭鍋蓋,香味四溢。餑餑出鍋,黃燦燦的結著一層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著熬小魚,連魚刺都不用吐出。那味道,那鮮勁,吃起來保準沒個夠 |
大福來鍋巴菜 | 是天津的一道家常菜,以攤好的煎餅為主料,煎餅的主要原料是綠豆、小米、蝦皮、香料和水。首先,這攤煎餅就得有一定的功夫,要想吃口好,必須攤得薄,沒兩下子的話,這煎餅不是生就是焦,不是太軟就是太硬。煎餅攤好后,切成柳葉條形狀,放在鹵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鹵盛碗,再加上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等佐料,成品既脆又酥,味道鮮美。 |
石頭門坎素包 | 石頭門坎素包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制作方法是以綠豆芽菜、粉皮、香干、香菜、面筋、馃子、腐乳、芝麻醬、香油等調拌成餡,用精面粉作皮,加工成包子蒸熟而成。石頭門坎素包具有濃郁的獨特風味,食之素香,回味無窮,很受老年人喜愛。 天津傳統(tǒng)風味小吃。由清末天后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fā)明,餡料講究,作工精細, 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干、面筋、豆菜、腐乳、麻醬、香油等作為餡料,每個包子都捏成21個摺,旺火蒸十幾分鐘即熟。特點是餡大皮薄、香味濃郁。 石頭門坎素包始于清代,由天津專營素食的真素園經營,向以選料多樣,清素不膩,制作講究,物美價廉,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該店臨近海河,為防洪水泛濫,店外以石頭筑起一道矮堤,形似門坎,市人便將該店制作的這種包子稱為“石頭門坎素包”。是用發(fā)酵面包以綠豆芽、油面筋、木耳、黃花菜、白香干、粉皮等調勻的餡心,經蒸制而成。 編輯本段制餡 將鮮姜用熱芝麻油略炸,倒入口蘑丁、口蘑湯中,加鹽,煮沸約7分鐘,淋水淀粉勾芡,放香菜段、味精拌勻,待其晾涼后,將燙過的綠豆芽、油面筋塊、水發(fā)木耳本、水發(fā)黃花菜段、白香干丁、綠豆粉皮(切碎)、腐乳和芝麻醬(先用芝麻油調稀)下入攪勻。 編輯本段制面皮 面粉加水操成面團,對堿揉勻,略餳后,制成直徑約65厘米的圓面皮。 編輯本段烹制 用面皮包餡料,捏招收口,上籠用大火7~8分鐘即成。食用時,配以小米稀粥。 成品面皮雪白,柔軟適度,餡心黑、白、黃、綠、棕,五色繽紛,清素爽口。 編輯本段石頭門坎素包的制作材料: 面粉4000克,酵面1500克,食堿16克,綠豆芽3000克,香油面筋塊500克,水發(fā)口蘑丁150克,水發(fā)木耳丁450克,水發(fā)黃花菜段150克,素白香干20塊,綠豆粉皮條(1.3厘米寬)1500克,凈香菜段500克,鮮姜末250克,腐乳5大塊,精鹽150克,味精50克,淀粉200克(加750克冷水調勻),芝麻醬500克,芝麻油400克。1.盆內加酵面、面粉3500克和水1750克揉成略硬的面團,蓋上濕布靜餳約1小時,對入堿液(加水50克)揉勻,靜餳20分鐘。 2.凈綠豆芽用沸水燙后過涼,控去水分,切成段。腐乳、芝麻醬和芝麻油200克調勻。 3.鍋置旺火上,加200克芝麻油燒熱,放入姜末煸炒幾下,倒入口蘑丁和口蘑湯250克及精鹽點七八分鐘,用濕淀粉勾芡,倒入盆內,加香菜段拌勻,再加味精拌成鹵子,晾涼后加入綠豆芽段、油面筋、木耳、黃花菜、素白香干、綠豆粉皮和腐乳、芝麻醬攪勻。 4.案板上撒鋪面500克,放上面團揉勻,分成5等份,每份搓成直徑約2厘米的長條,摘成4O個劑子,逐個按扁,搟成圓皮。 5.每張面皮包入素餡料38克,入籠上鍋用旺火蒸熟即成。 編輯本段石頭門坎素包的制作要領: 1.面團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 2.鹵汁用濕淀粉勾芡不宜太稠; 3.入籠用旺火沸水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即可 編輯本段歷史 天津市的老百姓很多人都曾美食過“石頭門坎素包”,在我市幾乎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石頭門坎素包”尤其在中老年人的群體中更是名聲大振,廣大食客人盡皆知。相傳“石頭門坎素包”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是個有百年老字號的食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時代,當時的天津市還稱為天津衛(wèi)。由于天津地處華北五大河流匯合點,又瀕臨渤海灣,所以自古以來內河航運發(fā)達。當時這一地區(qū)居住著眾多的依捕魚為生的漁民。這些漁民和他們的家屬為了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常去天后宮敬香請愿,他們根據(jù)佛教不殺生食素齋不吃葷腥的佛門戒律,吃素齋行善事,于是食素食就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于是就在天津東北角附近的海河邊“天后宮”宮南大街對面的一條小巷內開業(yè)了一家最早經營天津素食的餐館“真素園佛素包”,但是由于“真素園”店址臨近海河,且又地勢較低洼,所以每逢夏季店內時常被雨水灌滿,當時的店主為了維持生意不讓雨水倒灌,在門口壘起了一道石頭門坎放水,這也是當時“真素園”店鋪的特有之處。 當時天津衛(wèi)專門經營素食的餐館雖有十多家,但頗有名氣的有六味齋、 編輯本段藏素園 素香館、長素園,等幾家,其中最有名氣的還屬“真素園”這一家。當時“真素園”的設備潔凈、價格便宜、禮貌待客、服務周到。由其是“真素園”經營的素包,薄皮大餡,用料考究、因此是最受食客們歡迎的食品,為此“真素園”常常是食客盈門爆滿?!罢嫠貓@”在創(chuàng)業(yè)者兢兢業(yè)業(yè)的努力下,生意越來越紅火,名聲也越來越大。當時已成為了津沽飲食界的佼佼者。自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真素園”吸引了眾多津門文化名人前來品味素包。天津近代教育家林墨 先生就是以“真素園”為例,倡導人們用食素的食療方法保健身體。天津著名教育家、改革家、書法家 嚴修先生也為“真素園”題寫了匾額,題聯(lián)云:“真是情的元素,素乃謂之本真”。近代名人大書法家華世奎先生,也親筆為“真素園”題聯(lián)云:“味甘腴見真德性,數(shù)晨夕有素心人?!? 編輯本段名人鄧慶瀾為“真素園”題聯(lián)云 ?。骸罢媸橇鍍簦責o半點紅埃。”此外還有言敦源、李容之、朱家寶等幾位文化名流,先后也都為“真素園”題寫了楹聯(lián)。這些題聯(lián)字體瀟灑雋永各具特色,既顯示了時代書法家的風范,又充分反映出當時“真素園”的盛況空前。前來“真素園”的文人學者、官宦、富豪翕然從立,為一時之盛?!罢嫠貓@”的鼎盛也曾驚動過清王朝深宮大內的慈禧太后老佛爺。當年慈禧太后來天津天后宮進香,曾御駕親鄰“真素園”御口品嘗了美味的素包,老佛爺食后喜形于色,連連稱贊“這家的素包味道真好,比御膳房的菜還順口”。據(jù)說慈禧太后回京后也時?;匚镀鹛旖虻氖^門坎素包的美味,時常差人來天津買“真素園”的素包回宮進膳。老佛爺時常想起那天吃過的美味素包,想起留給她很深印象的那道高立在店門前的“石頭門坎”,于是慈禧太后老佛爺就御賜了“真素園”的店名為“石頭門坎素包”,從此“石頭門坎素包”的名聲也隨之越來越大的廣泛流傳在民間。 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天津的素食店已發(fā)展到很多家, 編輯本段有的已頗有名氣 但在這些競爭者當中“石頭門坎素包”仍能保持著不敗的地位,主要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藝。在選料方面“石頭門坎素包”素包注重營養(yǎng)搭配,以低脂肪、高蛋白為選擇用料的標準,選取各地的上等名品為副料,其中有河北的小磨香油、吉林的優(yōu)質木耳、石門的一級花菜、北京的腐乳和純綠豆粉皮、及上等的口蘑、人工培植的豆菜、上好的芝麻醬、素白香干、油炸面筋等19種之多。在制作中注重精工細致,講究不占一點葷腥,且要求薄皮大陷,這就使得“石頭門坎”素包吃起來味道純厚,鮮而不膩,咬勁十足,風味獨特非同一般。 “石頭門坎素包”的制作工藝并非是父子相傳,而是師徒繼承。素包的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因年代久遠已無從可考,有記錄的第二代傳人是“展華亭”老廚師,他自14歲開始學徒一直經營到解放后的公私合營時期知道89歲終年。在其后是跟隨展師父學藝出師后又幫展師父長期制作素包的“葉振萍”廚師,成為了第三代傳人。自解放后,“石頭門坎素包”選址在鳥市和北馬路的東坊樓經營,后因業(yè)務興旺,又在西北角文昌宮增設了分店。雖然“石頭門坎素包”舊時的遺跡已不復存,但是那非比尋常的美味佳肴仍然回蕩在人間不減當年,同時關于它的一幕幕歷史傳奇故事,依然縈繞在人們的記憶中。文革期間“石頭門坎素包”曾遭受了沖擊,之后又遭受了1976年地震中的損壞,使之蕭條近十年。1985年天津南市食品街建成開業(yè),當時的市長“李瑞環(huán)”同志,下令要求食品街恢復傳統(tǒng)風味食品,于是“石頭門坎素包”入住了天津南市食品街。當時依然由“石頭門坎素包”的第三代傳人“葉振萍”先生主持經營,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調制工藝,始終保持原有的風味。1987年天津市舉辦群星杯津菜烹飪大賽“石頭門坎素包”榮獲了群星杯獎。1988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博覽會”上“石頭門坎素包”大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日本的NHK放送協(xié)會、朝日新聞等媒體,紛紛做了專題報道,日本民眾稱贊“石頭門坎素包”為“正宗素食”。 編輯本段1998年 當時餐飲行業(yè)一些中華老字號企業(yè)紛紛走入了不景氣的怪圈“石頭門坎素包”也位列其中。當時據(jù)有關人士統(tǒng)計:在中華老字號企業(yè)中,資不抵債、已瀕臨倒閉的企業(yè)占20%;勉強維持慘淡經營的企業(yè)占70%;經營尚好但后勁不足的企業(yè)占10%。此時我們初于對中華餐飲老字號品牌的熱愛,力排眾議毅然接下了這家“石頭門坎素包”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做法,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持反對意見。因為在人們的眼中接手這樣一家老字號企業(yè)是在背歷史的包袱,根本不會有好的前景。但是我認為“石頭門坎素包”是天津老字號的食品品牌,它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它的形成與發(fā)展又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它來自民間,成長于民間,是我們天津土生土長的品牌,是真正屬于我們天津人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有義務保護這一歷史遺產,有義務將它做大做強。當時我認為,石頭門坎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傳承至今天的,雖然現(xiàn)在它暫時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它能夠成為新一代的食文化的品牌,我對此前景感到無比的榮幸和自豪。當時,擺在我眼前的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如何讓石頭門坎素包重塑往昔的輝煌,是一項很艱巨的歷史使命。特別是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如果僅僅讓“石頭門坎素包”維持現(xiàn)狀,不再有任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話,那必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必然要遭受淘汰的命運,所以我思前想后,對“石頭門坎素包”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我認為它是一個老字號品牌,但它不是馳名品牌,所以它的消費群體目前還只停留在中等階層,還尚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一定要對他進行改革,一定要創(chuàng)新,一定要發(fā)展。 編輯本段原“石頭門坎素包”是按斤出售的 但在這個講求精雕細的時代,傻大苯粗已不再是餐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美食美器才是餐飲業(yè)的必須走過的路途。在幾經考慮后,我們以蒸售“小籠屜素包”的方式來代替原有的銷售慣例,并在素包的加工工藝上進行了大膽嚴格的改革調整,既要保持原有的風味不變,又要迎合新時代的大眾需求的口味。于是我與研發(fā)小組的同志們經過多日不懈的努力,又在原基礎上,新增添了多種帶有石頭門坎口味特色的素包、肉包。與此同時我們更是牢記“石頭門坎素包”的質量標準,在制作工藝上要,出好皮兒、用好料、拌好餡兒的原則,不斷地改革提高制作的工藝水平。不斷的攀升的新銷售業(yè)績,以充分的回報了我們努力的成果。2000年“石頭門坎素包”又榮獲了“中華名小吃”的榮譽稱號,這就是對所有石頭門坎人努力拼搏的贊賞和肯定。 我時常告誡自己,不能夠只滿足于眼前的業(yè)績現(xiàn)狀,要把眼光放長放遠,在商業(yè)不斷激烈競爭的今天,人們對美食的需求越來越向多元化發(fā)展,僅僅有了過關的產品尚不足已在競爭中立足,這就要求企業(yè)與時俱進,不斷適應市場需要,形成快速的市場反應機制。在新時代下要把“石頭門坎素包”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就必須將,其文化氣息的特色融入其中,要讓人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更要品讀它那傳奇的歷史、品味它的濃厚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從餐具擺設、店堂裝修開始,都進行了統(tǒng)一的精心策劃和安排。同時我也要求每一個員工在上崗之前必須熟記石頭門坎的歷史,這是成為一個合格的石頭門坎人的第一步;在服務員,為客人服務,端上可口素包的同時,要向客人介紹“石頭門坎素包”的歷史由來,要讓每一個來過“石頭門坎素包”店的食客人人都耳熟能詳?shù)氖熘笆^門坎素包”的歷史文化淵源。我要求每一個員工都做到誠信待客,誠信做人、誠信經營、誠信處事。只有一個講求重視誠信的企業(yè),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市場,贏得發(fā)展。現(xiàn)在“追求卓越”已是所有石頭門坎人的奮斗目標。21世紀必將是一個注重品牌文化發(fā)展的年代,是注重食文化的年代。我們今后要做的不只是要發(fā)揚光大“石頭門坎素包”這個品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把與之相關的系列產品推向市場,讓它們更好的發(fā)揚其文化內涵,讓他們在新世紀的市場浪潮中存活、發(fā)展,讓他們更好的為廣大食客服務,更好的為人民的身體健康服務。 近來我們根據(jù)食客的建議和要求,在“石頭門坎素包”的原基礎上,我們又研發(fā)了, 編輯本段速凍“石頭門坎素包”產品 這種素包產品,既滿足了那些不能親自來“石頭門坎素包”品嘗素包的老先生老太太們的要求,又便于方便了家庭的短期保存,更便于滿足那些多年旅居海外、旅居外埠的天津父老鄉(xiāng)親們期盼品嘗享受到純正家鄉(xiāng)津味的老傳統(tǒng)風味的美食的要求。也能更好的滿足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老人們的思鄉(xiāng)念故之情。同時我們把速凍的“石頭門坎素包”產品裝在小包裝箱內發(fā)售,非常方便了消費者們的購買和攜帶。 日月流逝“石頭門坎素包”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是客觀的歷史,過去是歷史的行程,現(xiàn)在是歷史的延伸,未來是歷史的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些歷史的遺跡都是“石頭門坎素包”的餐飲文化的表現(xiàn)和痕跡。所以餐飲文化在我市歷史淵源,流暢不衰。 石頭門坎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春秋,作為這個享譽百年的老字號、老品牌的接班人,我有信心接好班。我計劃開發(fā)連鎖的經營方式使“石頭門坎素包”由一花獨秀發(fā)展為萬紫千紅,裝點祖國的美好河山。我堅信在的餐飲界同仁們的支持下“石頭門坎素包”一定會更加發(fā)展壯大,為我國餐飲文化的美麗樂譜,增添一篇華麗的樂章。 編輯本段現(xiàn)狀 天津人愛吃包子,這口愛好培育了天津兩個分別以做肉包和素包而著稱的餐飲業(yè)老字號品牌,一個便是“狗不理”,另一個叫“石頭門坎”。 提起“石頭門坎”,很多老天津對它感情深厚。這家以經營“石頭門坎素包”而著稱的餐館,有著百年的歷史。它曾與“狗不理”齊名,但卻險遭市場淘汰,在經歷10年的沉寂后,百年老字號品牌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出新活力。 天津的素食店有很多家,在這些競爭者中,“石頭門坎素包”能傳承至今,主要得益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和考究的選料標準。在選料上,“石頭門坎素包”注重營養(yǎng)搭配,以低脂肪、高蛋白為選擇用料的標準。在制作中注重精工細作,講究不沾一點葷腥,且要求薄皮大餡。 “石頭門坎”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以質量上乘而取勝,以口味獨特享譽津門。這為品牌的百年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5年,天津南市食品街建成開業(yè),“石頭門坎”正式入駐南市食品街。當時石頭門坎素包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調制工藝,始終保持原有的風味。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天津餐飲業(yè)一些老字號企業(yè)走入了困境,“石頭門坎”也位列其中。部分企業(yè)跟不上人們在口味、消費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逐漸被市場拋棄。據(jù)當時統(tǒng)計,在這些企業(yè)中,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占20%;勉強維持的占70%;剩下的10%經營尚好,但發(fā)展后勁不足。 1998年,當時有6年餐飲從業(yè)經驗、已成功收購4家餐飲企業(yè)的張永利,也就是現(xiàn)在的石頭門坎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力排眾議,接手了瀕臨倒閉的“石頭門坎素包”。 在很多人眼里,接手這樣一家老字號企業(yè)等于是背上了包袱。但張永利認為,“石頭門坎素包”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企業(yè)品牌有著深厚的根基和積淀,雖然暫時失去了往日的光輝,但經過調整它能夠成為新一代食文化的品牌。 編輯本段創(chuàng)往日的輝煌 如何讓“石頭門坎素包”再創(chuàng)往日的輝煌?老字號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然要遭淘汰。張永利認定,“石頭門坎素包”雖然是一個老字號品牌,但尚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他決定一定要改革,一定要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有發(fā)展。 編輯本段老店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三個方面逐層推進: 首先是改變銷售慣例。老“石頭門坎”素包是按斤出售的,但在講究精雕細刻的時代,美食美器才是餐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幾經考慮,飯店以銷售“小籠屜素包”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銷售慣例。 其次是品種的創(chuàng)新與豐富。老“石頭門坎素包”只有單一品種,就是以豆芽菜為主料,混合了芝麻醬、白香干、面筋、香菜、腐乳等在內的芽菜包口味。張永利與“石頭門坎素包”的第三代傳人葉振萍及其徒弟一起研究,在保留原有風味不變的基礎上,經過創(chuàng)新,發(fā)展到今天包括長壽菜、茴香雞蛋、香椿、胡蘿卜等在內的8個品種素包。不僅如此,在菜品上創(chuàng)出養(yǎng)生素菜系列,逐漸形成品種豐富的素食宴席,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要,逐漸形成了以倡導健康飲食為主題的新餐飲文化。 編輯本段第三是注重品牌文化的培養(yǎng)。 一個品牌必須要把文化氣息融入其中,這是張永利接手老店最為看重的。天津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碼頭文化、民俗文化等,而“石頭門坎素包”這個品牌正是這兩種文化孕育而成,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讓品牌做大做強,讓對美食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的現(xiàn)代消費者所接受、認同并喜歡,著實讓品牌的經營者費了一番心思。他們從餐具擺設、店堂裝修開始,進行了統(tǒng)一的精心策劃和安排。在“石頭門坎”,每一個員工在為客人服務的時候,都能適時地介紹品牌的歷史文化淵源。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斷攀升的經營業(yè)績充分回報了創(chuàng)新者的努力。2000年,“石頭門坎素包”再次榮獲了“中華名小吃”的稱號,張永利也因對“石頭門坎”品牌的創(chuàng)新與貢獻贏得了“中國餐飲文化大師”的榮譽。 現(xiàn)在的“石頭門坎”創(chuàng)新仍然層出不窮。不久前,“石頭門坎”素包研發(fā)出了速凍系列產品,不僅滿足不能來店品嘗的消費者的要求,也方便家庭短期儲存。小小的“石頭門坎素包”已經飛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
小站稻米 | 天津特產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yōu)質水稻之一,原產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區(qū),始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為宮庭御膳米。當年軍事重鎮(zhèn)“小站”位于此地,故名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發(fā)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風味。 小站位于天津南郊,距市中心大約30公里。據(jù)記載,為了讓南方的水稻也能在北方安家,以減少“南糧北運”對各方面所造成的負擔,1600年,明朝保定巡撫汪應蛟在小站一帶墾種水稻5000畝,這是最早的小站稻。清朝,天津防軍提督周盛傳引南運河水種植水稻,因灌溉用水中含有較多的淤泥和腐植質,所以小站稻米品質優(yōu)良。 小站稻米產于天津津南區(qū)小站鎮(zhèn),種植始于清末,曾為清皇室的貢米。 遼代碑載“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薊門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紅稻香耕,實魚鹽之沃壤”是天津較早的種稻文獻記載。宋遼對峙時,北宋淳化四年(993)“發(fā)諸州鎮(zhèn)兵一萬八千人,興堰六百里,置斗門,引淀水灌溉”“大作稻田以足食”。明末汪應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撫,屯田種稻,采用的是江南圍田耕作辦法。以“求、仁、誠、足、愚、食、力、古、所、貴”10個字命名編次其圍田,人稱“十字圍”。圍田種稻之法對天津其后種稻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天津東南的小站東臨渤海,位于大沽海防與天津城廂中間,原為退海之地,是明代鹽場轄的草蕩。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fā)后,直隸總督李鴻章調手下周盛傳部“盛字軍”屯防于直隸青縣的馬廠練兵,同時負責修建新城炮臺。盛字軍在馬廠至新城(今屬塘沽)間修筑一條馬新大道,沿途分驛站,每40里設一大站,每10里設一小站,共設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緒元年(1875),盛字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軍士習慣稱“小站”。 馬廠減河兩岸小站稻作區(qū)使用南運河水與海河水灌溉水田。漳河流經黃土高原,帶大量泥沙匯入南運河。據(jù)有關部門測定,每噸黃土含氮0.8~1.5公斤,磷1.5公斤,鉀20公斤,大量沉積的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堿成腴,構成了獨特的優(yōu)質稻生長條件。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馬廠減河上游用水,才保證了收獲的。 小站稻作為一種雜交稻,優(yōu)質基因來源廣泛。北宋時曾以江淮粳稻為母本,津南地區(qū)種植較多的屬紅蓮稻。曾以朝鮮、日本的稻種為籽種,引入中生銀坊主(簡稱銀坊)、愛國(又名金鋼稻)等品種。當?shù)剞r民用“一穗傳”法從水源系統(tǒng)中選育出水源300粒品種。小站稻被人贊譽“銀坊香稻傳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璣”。小站地區(qū)水稻種植形式多樣,有春稻(禾直秧)和晚稻(麥茬秧)之分,春稻品質較優(yōu),晚稻前茬種麥子一年兩熟產量高。 小站稻品質優(yōu)良,產量也高。米粒橢圓微長淡綠、顆粒均勻、如冰似玉、晶瑩甜糯、清香爽口、軟而不糊、冷后不硬、營養(yǎng)豐富?!靶≌镜尽痹俏覈敃r唯一以生產區(qū)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域性證明商標。 |
楊柳青木版年畫 | 天津民間藝術珍品。也是我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之一。因產生于17世紀初葉的天津西郊楊柳青鎮(zhèn)而得名。光緒年間,這里年畫進入極盛時期,“戶戶全善丹青”。清末以后逐漸衰落,1949年后獲得新生。它綜合了中國古代繪畫、傳統(tǒng)本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表現(xiàn)形式,早期作品多為仕女畫和娃娃畫,清乾隆、嘉慶年間,技法上有了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多人物的繁復場面,并有背景、道具烘托主題。光緒年間又受到文人畫的影響,畫法細膩,畫面有題詞。它采取木刻套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制作,形成既有道勁功力的木刻韻味,又有民族繪畫的獨特格調。運用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反映現(xiàn)實生活、時事風俗和歷史故事,面面鮮明活潑,喜氣洋洋,深受群眾歡迎,現(xiàn)有楊柳青畫社,專門制作和銷售楊柳青畫社和水印畫。.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tǒng),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chuàng)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始于明代崇禎年間,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zhèn)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年畫因以產地得名??登瑫r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健隆、戴康增兩位畫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年畫。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反對1,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國時期的年畫,內容包括花鳥魚蟲、走獸風景,惟獨沒有人物。 楊柳青年畫題材的一大種類便是娃娃。這些娃娃體態(tài)豐腴、活潑可愛。他們或手持蓮花;或懷抱鯉魚,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愛。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天津楊柳青畫社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
寶坻大蒜 | 百合科,蔥屬,原為野生,根莖小而瓣少。味濃甚辣。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得“胡荽”(即大蒜)帶回長安。初在長安種植,唐朝以后傳至北方各省。 寶坻種大蒜,文字記載最早在明萬歷年間《勸農書》上。清初,蘇浙一帶絲綢刺繡業(yè)用蒜汁向絲綢上沾巾花樣,不污絹,不發(fā)霉,不變色,防蟲蛀。傳統(tǒng)絹花,亦非用寶坻蒜汁作粘接劑不可。因寶坻大蒜汁透明,味淡不熏眼,名譽大江南北,故非它不用。由此也促進了寶坻大蒜的發(fā)展。 1973年,寶坻大蒜種植面積列入國家計劃,并向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出口。自此,寶坻紅皮大蒜以其質量好,產量高聞名全國,并進入國際市場。 大蒜是烹制菜肴不可缺少的佐料,津菜館將其切成鳳眼片,與蔥絲、姜絲合成“大佐料”用來熗勺,為菜肴增色提味。特別是爆菜更缺不了“蒜米”之香。凡熬魚、烹制“下水”類菜肴都要放上大蒜以去腥味。 處于京、津、唐三市腹地的寶坻區(qū)是著名的“三辣”之鄉(xiāng),以盛產大蔥、大蒜、天鷹椒聞名遐邇,而其中有“六瓣紅”之稱的寶坻大蒜最為有名,是津沽名優(yōu)特產之一。 大蒜,古時稱為“葫”,又稱“葫蒜”。據(jù)說是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植的,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歷史了。大蒜何時傳入京、津一帶,已難以考證,但從史志記載,明朝中期以來大蒜已在寶坻廣泛種植,尤其沿箭桿河中游以下兩岸土質肥沃,有機質豐富,最適應大蒜生長,這里成為大蒜主產區(qū)。經過精心選育,寶坻大蒜的蒜頭形狀規(guī)則,通常是六瓣,蒜皮兒呈紫紅色,故有“六瓣紅”之稱,而其味辣含香,是上等的調味品。清朝乾隆年間,江浙絲綢刺繡業(yè)發(fā)展很快,刺繡工匠發(fā)現(xiàn)用蒜汁向絲綢上粘貼圖案,不但不污絹,而且不發(fā)霉不變色,還防蟲蛀。寶坻大蒜因其蒜汁黏稠度高而成為江浙刺繡所用粘貼原料之首選,用在了手工業(yè)上。當時,每到大蒜收獲季節(jié),江浙一帶的客商不顧路途遙遠,紛紛通過水路到寶坻收購大蒜,箭桿河以及薊運河等河道上大蒜運銷船多得可觀。寶坻大蒜不僅譽滿江南,而且成為宮廷御品,上奉皇宮,一來食用,二來具有藥用價值。祖國醫(yī)學認為,大蒜性溫,味辛辣,有下氣、除風、破冷、解毒、散痛等功效。古代名醫(yī)華佗曾用大蒜醫(yī)病。明代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大蒜治腹瀉、暴痢、吐血、水腫等病的記載?,F(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的臨床實踐證明大蒜有消炎、殺菌、止瀉、利尿、降壓、止血、祛痰等功效。而日常生活中,大蒜也是百姓必備的一種調味食品,尤其是吃餃子、燉魚、涼拌一些菜食,都少不了用大蒜來調味,既可增加食欲,又可殺菌除瘟。冬食大蒜則可御風寒、防感冒。所以民間有“要健康,多食蒜”的說法。 古往今來,寶坻大蒜一直保持著名優(yōu)特產的地位,而且在種植方式上也有其獨特之處,以施有機肥料為主,適宜無公害栽培,其蒜頭外觀和品質均屬上乘,在市場上身價頗高,而且是饋贈親朋的佳品,還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創(chuàng)匯農產品。 寶坻大蒜品種包括六瓣紅和紫皮大蒜,其特點頭大皮紅,瓣紫肉白,辣度高,蒜汁多且粘稠,青霉素含量高,具有良好的殺毒滅菌防癌功效,先后被評為天津市優(yōu)良品種、天津市農業(yè)名牌產品,2008年走上了1的餐桌,并獲農業(yè)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地域范圍 寶坻大蒜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天津市寶坻區(qū)林亭口、王卜莊、大鐘莊、方家莊、大口屯、八門城、霍各莊、新開口、大唐莊、牛道口、史各莊、郝各莊、黃莊、牛家牌、爾王莊、新安鎮(zhèn)16個鎮(zhèn),海濱、寶平、鈺華、周良、口東、大白、朝霞、潮陽8個街道,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8′~117°40′,北緯39°21′~39°50′,保護面積1333.33公頃,總產量達9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寶坻大蒜以6瓣為主,莖盤上圍成一輪,蒜皮為紫紅色,蒜瓣潔白、均勻,鮮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濃郁,風味獨特,肉質肥厚。2、內在品質指標:寶坻大蒜水分含量64-66g/100g、蛋白質5.25-5.3g/100g、脂肪0.2-0.3g/100g、還原糖0.13-0.14g/100g、灰分1.3-1.4g/100g、維生素C6.58-6.76mg/100g、氨基酸總和5.74-5.78g/100g、鎂25.35-25.42mg/100g、鋅10-11mg/kg、硒0.0415-0.0418mg/kg、鉀4.39×102-4.42×102mg/100g。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寶坻大蒜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質量安全及食品安全相關規(guī)定。 |
州河鯉魚 | 州河鯉產于天津薊縣于橋水庫。于橋水庫的水生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多種浮游植物和底棲生物。. 州河鯉在生長過程中無需人工投放餌料,完全依靠水庫中這些天然餌料自然生長。水庫特殊的地理地貌,優(yōu)越的水源環(huán)境,持續(xù)的生態(tài)和人文保護,形成了州河鯉獨特的外形和肉質緊實、咀嚼滑韌、味道鮮香的口感。深秋時節(jié),州河鯉最為豐腴肥美,并已經成為薊縣一道遠近聞名的招牌菜,吸引大批京津冀等周邊地區(qū)游客前來品嘗。 州河鯉 天津市薊縣于橋水庫自然水域(68平方公里) 《薊縣人民政府關于劃定薊縣州河鯉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的函》,薊政函〔2013〕26號 天津市水產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州河鯉生產技術規(guī)范》 州河鯉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鯉(Cyprinus carpio)。 二、生長環(huán)境 水質符合有關漁業(yè)水質的國家標準的水庫自然水域,底質符合有關水產品產地環(huán)境要求的國家標準。水體透明度≥120cm,pH值7.0至8.5,溶解氧≥5mg/L。 三、增殖管理 1.魚種來源: ?。?)產地范圍內州河鯉原種自然繁殖。 ?。?)在產地范圍內選定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育苗場,跟蹤選購,確保苗種來源品系正宗。 2.養(yǎng)殖方式:產地范圍內人工放流自然生長。 3.苗種放養(yǎng):六月中旬投放規(guī)格為0.5g/尾的夏花魚苗。 4.餌喂:產地范圍內放養(yǎng)不投喂,主要食用自然水體中的天然餌料。 5.生長保護:每年4月15日至7月15日為全庫禁漁期,禁漁期間禁止一切捕撈作業(yè);在于橋水庫大壩以東3000m內設立10km2常年禁漁區(qū),永久性禁止一切捕撈作業(yè);嚴禁電魚毒魚、炸魚和密網(wǎng)目圍網(wǎng)等嚴重破壞漁業(yè)資源的捕撈行為;嚴禁底拖網(wǎng)作業(yè)、水下采砂和圍庫造田行為,保護漁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 6.環(huán)境、安全要求:飼養(yǎng)環(huán)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zhí)行國家相關規(guī)定,不得污染環(huán)境。 四、捕撈 在禁漁區(qū)外非禁漁期間可以捕撈,漁船為在縣漁政執(zhí)法部門登記在冊、執(zhí)有當年核發(fā)捕撈許可證的雙人單槳漁船,網(wǎng)具為網(wǎng)眼大于7.0cm的粘網(wǎng),起捕規(guī)格≥1000g/尾。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頭小,后緣背部無明顯隆起,體態(tài)修長;背部稍青,體側鱗片金黃,腹部金黃色,胸鰭﹑腹鰭﹑臀鰭、尾鰭末端均為淺紅色;肉質緊實,咀嚼滑韌,味道鮮美。 ?。玻砘笜耍杭∪庵写值鞍住?5.0%,粗脂肪≤2%。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 |
黃花山核桃 | 黃花山核桃 天津市薊縣孫各莊滿族自治鄉(xiāng)、下營鎮(zhèn)2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天津市薊縣人民政府《關于劃定薊縣“黃花山核桃”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的函》,薊政函〔2012〕88號 天津薊州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企業(yè)標準:Q/12JX4395-2012《黃花山核桃生產技術規(guī)范》 一、品種 遼核1號、遼核4號、中林1號及當?shù)貍鹘y(tǒng)品種優(yōu)系。 二、立地條件 產地范圍內海拔200米以下、相對高度50至100米,土壤類型為石灰?guī)r類淋溶褐土,土壤pH值6.2至8.0,土層厚度1米以上,有機質含量≥1.4%。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以當?shù)睾颂覍嵣鐬檎枘具M行嫁接優(yōu)良品系繁殖。 2.栽植: ?。?)栽植時間:3月下旬至4月上旬。 ?。?)栽植密度:每公頃栽植株數(shù)≤750株。 ?。?)施肥:每年每公頃使用有機肥50噸。 3. 環(huán)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的規(guī)定,不得污染環(huán)境。 四、采收 1.采收時間:在9月上旬至9月中旬。 2.脫青:人工或機器去青皮。 3.干燥:自然晾曬,含水量≤6%。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果型:堅果圓形,殼面光滑,色淺,殼較薄。 (2)果仁:飽滿、黃白色、口感圓潤清香、澀味淡。 2.理化指標: 橫徑≥34mm,單果重≥12g,殼厚≤1.5mm,出仁率≥50%,含水量≤6.0%,脂肪含量58.5%至64.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 |
西馬房打瓜 | 走進東馬圈鎮(zhèn)西馬房村,微風中飄散著陣陣瓜香,田間則是橫臥在地上的打瓜和成片翠綠的瓜秧,瓜農們正忙著將這一季成熟的打瓜采收裝車,銷往周邊地區(qū)。 “打瓜是西瓜的品種之一,果實較小,味道甜美,瓜子多而大、殼薄仁香,瓜瓤分紅、黃、白三色。因其吃時多直接用手打開,故稱打瓜?!蔽黢R房村村委會主任劉寶剛一邊介紹情況一邊帶著我們走進村里。西馬房村位于東馬圈鎮(zhèn)東南側,有260余戶,打瓜種植面積600余畝。劉寶剛說,村民種植打瓜的歷史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幾百年前。相傳北宋年間,宋、遼兩國對峙,當時的西馬房村正處在蕭太后運糧河東側,由于人煙稀少,水草肥美,地域遼闊,蕭太后便下令在此地建起了牧馬場,養(yǎng)出的馬大多供給騎兵作戰(zhàn)使用。到了明代,官府養(yǎng)馬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西馬房村落規(guī)模也隨之增大,官兵開始在田間種植打瓜以備軍需。公元1675年8月,清康熙帝曾微服私訪至東馬圈鎮(zhèn),夜宿王府旗奴宋家,宋氏專門派人到西馬房村采摘新鮮可口的打瓜以供皇帝食用,康熙食之大悅,對打瓜贊不絕口,鼓勵當?shù)剞r民增種打瓜,讓更多百姓品嘗。其后,西馬房打瓜種植愈加普遍。 據(jù)介紹,打瓜是水果中的“寶貝”,內含豐富的纖維素、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營養(yǎng)元素,其含有的植物固醇可降低血液里低密度膽固醇含量,適合患有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食用。不僅如此,打瓜還是一種利用價值很高的瓜類,瓜瓤可以直接食用,瓜子能炒著吃,瓜皮則既能做菜,又能腌制瓜條。劉寶剛說:“現(xiàn)在西馬房打瓜畝產1700公斤左右,多的時候能有2000公斤,平均每畝收益3000元。在武清和廊坊等地,西馬房打瓜已小有名氣,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定購。目前,東馬圈鎮(zhèn)政府正在為‘西馬房打瓜’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進一步開拓市場、打響品牌,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
桑梓西瓜 | 桑梓西瓜是天津薊縣的特產。 桑梓鎮(zhèn)位于薊縣西南部,泃河東岸,靠近京津交界處,土地肥沃,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很多年前,桑梓就因蘿卜、西瓜、豆片三種獨具風味的土特產而遠近聞名,被當?shù)厝朔Q為“三絕”。憑著特殊的沙土土質,加之水源豐富,水質甘甜,使“桑梓西瓜”擁有優(yōu)秀的品質。據(jù)《薊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西瓜、甜瓜、梢瓜州內就有種植,清代及民國時期廣為種植。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區(qū),其中桑梓、馬坊、河村、紅旗莊、金水屯一帶統(tǒng)稱桑梓西瓜。桑梓西瓜憑著特殊的沙土土質,加之水源豐富,水質甘甜,使其擁有優(yōu)秀的品質,以含糖量高、清甜爽口聞名于縣內外。每年銷往京、津、東北和內蒙等地,成為當?shù)匾淮螽a業(yè)。近年,桑梓鎮(zhèn)連續(xù)十年成功舉辦桑梓名優(yōu)西瓜節(jié),參加歷次北京全國西瓜擂臺賽,多次獲得優(yōu)秀獎杯。 在地域: 天津 申請人: 天津市薊縣農業(yè)蔬菜技術服務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圍 桑梓鎮(zhèn)位于薊縣縣城西南端、泃河東岸,與河北省三河市隔泃河相望。地理座標為東經117°08′31〞-117°24′03〞,北緯39°52′45〞-40°01′59〞之間。距薊縣縣城30km,距天津100 km,距北京75 km。全鎮(zhèn)鎮(zhèn)域面積60 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05.93 公頃,具備良好的土地資源優(yōu)勢和良好的種植傳統(tǒng),是—個典型的農業(yè)平原鄉(xiāng)鎮(zhèn)。桑梓西瓜生產區(qū)域為桑梓鎮(zhèn)范圍內辛撞村、桑梓村、馬坊、歸寧屯、河村、顧莊子、金水屯、紅旗莊等8個行政村,區(qū)域種植面積1000 公頃,其中設施666.67 公頃,露天333.33公頃,年總產量45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桑梓西瓜大小均勻,整齊一致,圓整端正,外觀果面光滑,瓜皮色澤新鮮,綠色覆細齒條,有蠟粉。西瓜切開后,果實剖面無空心、白筋、黃塊等;果皮薄而有韌性;西瓜瓤色鮮紅一致,有沙感;果肉深紅色、水多、質脆,軟硬適中,肉質細,纖維少,多汁爽口、口感鮮美。 2、內在品質指標桑梓西瓜中心糖含量達到11.0%—11.3%,邊糖含量達到8.2%—9.2%,糖酸比達到46-47,維生素C(Vc)達到6.5-6.9mg/100g,番茄紅素達到40.8-66.3 mg/kg,粗纖維含量為0.1%,含水率達到97.2%—98.1%。 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桑梓西瓜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guī)范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無公害食品 西瓜》NY5109-2002標準。 |
大黃堡鯉魚 | 大黃堡鯉魚是天津武清區(qū)大黃堡鎮(zhèn)的特產。 大黃堡鯉魚因口感細膩、肉質鮮嫩、營養(yǎng)豐富而備受消費者青睞。大黃堡鯉魚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大黃堡鯉魚 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 13938198 活魚 |
茶淀葡萄 | 特定品質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葡萄因“茶淀”而得名,是種植葡萄的上選之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被漢沽人民充分利用,再加上科學的種植技術,茶淀葡萄已經享有盛名,并奪得了眾多獎項,最值得驕傲的是成為奧運會果品。 2001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中國葡萄之鄉(xiāng)”榮譽稱號,葡萄酒歷史博物館坐落于漢沽區(qū)茶淀鎮(zhèn)孟圈村,占地1500平方米,博物館內建有大型沙盤模型、圖片、實物,葡萄深加工技術研究是已啟動的漢沽玫瑰香葡萄星火產業(yè)帶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漢沽區(qū)借助這一產業(yè)優(yōu)勢,推出的“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游”和“紅色釀酒工業(yè)游”,已成為該區(qū)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也是漢沽區(qū)“十一五”期間重點引進的科研項目展示葡萄酒的起源與歷史,介紹葡萄酒歷史文化、葡萄酒釀制過程,以及如何保存、鑒賞葡萄酒等方面的知識。 同時,建有多功能會議廳、品酒大廳,游客可以品嘗各種年份的葡萄酒。在葡萄酒歷史博物館周圍發(fā)展500畝葡萄精品園,種植玫瑰香、紅緹等特色葡萄,游客可在葡萄架下采摘、品嘗葡萄,感受勞動的快樂。漢沽區(qū)玫瑰香葡萄產業(yè)帶建設項目已獲市科委批準立項,并可爭取科技扶持資金1000萬元。園中將建設占地5畝的自然生態(tài)酒吧,設有烤全羊、烤海鮮等特色小吃,游客可來此品酒觀光,享受田園樂趣。此外,還將設有占地40畝的垂釣中心,游客可甩桿垂釣。漢沽區(qū)葡萄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成為全國玫瑰香葡萄最大連片種植區(qū),2001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中國葡萄之鄉(xiāng)”榮譽稱號。 漢沽區(qū)借助這一產業(yè)優(yōu)勢,推出的“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游”和“紅色釀酒工業(yè)游”,已成為該區(qū)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為進一步增強這一旅游項目的吸引力,該區(qū)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一座葡萄酒歷史博物館。漢沽區(qū)葡萄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成為全國玫瑰香葡萄最大連片種植區(qū),為進一步增強這一旅游項目的吸引力,該區(qū)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一座葡萄酒歷史博物館。漢沽區(qū)是全國最大的玫瑰香葡萄產區(qū),被國家林業(yè)局命名為“中國玫瑰香葡萄之鄉(xiāng)”。漢沽區(qū)是全國最大的玫瑰香葡萄生產基地。 |
大黃堡鰱魚 | 大黃堡鯽魚是天津武清區(qū)大黃堡鎮(zhèn)的特產。 水產養(yǎng)殖是大黃堡鎮(zhèn)的主導產業(yè)。近年來,該鎮(zhèn)不斷擴大水產養(yǎng)殖規(guī)模,提升水產品質量,目前,該鎮(zhèn)水產養(yǎng)殖面積共6萬余畝,主要養(yǎng)殖鯉魚、草魚、鯽魚、花白鰱、南美白對蝦、河蟹等,這些淡水產品因口感細膩、肉質鮮嫩、營養(yǎng)豐富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大黃堡鯽魚 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 13938197 活魚 |
大黃堡河蟹 | 大黃堡河蟹是天津薊縣大黃堡鎮(zhèn)的特產。 河蟹歷來是天津市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在水產市場上有不少產自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濕地的河蟹。 2014年,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申報的“大黃堡河蟹”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商標注冊號為:13938193。 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 13938193 螃蟹 |
寶坻黃板泥鰍 | 寶坻黃板泥鰍是天津市寶坻區(qū)的特產。黃板鰍作為寶坻特色水產品,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節(jié)日期間泥鰍更是走俏。寶坻黃板泥鰍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黃板泥鰍肉質清淡、細嫩,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是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它對環(huán)境適應力很強,容易養(yǎng)規(guī)則黑色斑點??谛?、下位、有須。據(jù)分析,泥鰍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yǎng)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殖,運輸方便,生產成本低。 黃板鰍作為寶坻特色水產品,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節(jié)日期間泥鰍更是走俏。 寶坻黃板泥鰍 天津市寶坻區(qū)泥鰍養(yǎng)殖業(yè)協(xié)會 12552200 泥鰍(活的) |
紅花峪桑葚 | 紅花峪桑葚是天津市薊縣別山鎮(zhèn)的特產。紅花峪桑葚果實飽滿、顆粒大而緊,顏色油亮,口感甜軟清香,多汁,入口易化的特點,并且已有500多年的栽植歷史。紅花峪桑葚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桑葚為??坡淙~喬木桑樹的成熟果實。又名桑果、桑葚子。人們喜食成熟的鮮果,亦可加工制做成桑葚酒、桑葚飲料、桑葚罐頭。 紅花峪桑葚因生長在天津市薊縣別山鎮(zhèn)的紅花峪而得名。紅花峪桑葚生產在薊縣城區(qū)東南10公里、于橋水庫南岸山前的紅花峪山坳內,地形環(huán)境相對封閉,四周分布著九座海拔80-150米的低山,當?shù)厝擞址Q為九嶺紅花峪。山上保存著較完整的原始次生林,山頂蒼松翠柏,山腰喬灌繁密,山腳花果飄香。紅花峪桑葚產區(qū)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積溫均高于薊縣的北部山區(qū)和南部洼區(qū),冬暖夏涼。由于與于橋水庫一山之隔,水源充足。地勢坡度較小,呈梯田式分布,土壤系砂頁巖、石灰?guī)r風化而成的中壤土,適耕性長,耕性好,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強,養(yǎng)份含量高。 紅花峪桑葚栽培歷史悠久。根據(jù)桑樹實生繁殖習性,由各種鳥類遷徙帶來種子長出桑樹,再經當?shù)卮迕穸嗄旰Y選嫁接逐漸穩(wěn)定,形成兩個性狀穩(wěn)的品種——黑桑葚和白桑葚。黑桑葚顏色紫黑,個頭兒大;白桑葚顏色黃白,甜度高。目前,紅花峪桑葚栽植面積100公頃,年產量600多噸。 紅花峪桑葚果實飽滿,顏色油亮,甜軟清香,酸甜適口,入口易化,汁水多。據(jù)檢測:紅花峪桑葚平均單果重2.32g,果長24.6mm,直徑14.12mm,水分含量8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6%,有機酸含量0.23%。 紅花峪桑葚以鮮食為主,銷售方法主要有旅游采摘、本地銷售和津、京、唐市場銷售。為了延長銷售周期,縣內企業(yè)已經開發(fā)有桑葚罐頭、桑葚果酒、桑葚飲料、速凍鮮桑葚、桑葚果干。 根據(j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紅花峪桑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紅花峪桑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自即日起實施保護。 紅花峪桑葚產地范圍為天津市薊縣別山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
寶坻大蔥 | 寶坻區(qū)傳統(tǒng)的經濟作物“三辣”之一五葉齊大蔥 大蔥和天鷹椒是寶坻人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外地引進的新品種,經過幾十年的種植和改良,這兩個品種也逐漸適應了寶坻的土壤結構和氣候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質和性狀。五葉齊大蔥的特點就是植株比較高大,蔥白細嫩、肥大、不分蘗,味道微甜、辛辣,鮮蔥含水量高的時候有一種甜味。跟其他蔥相比一個特有的優(yōu)點是耐儲性特別強,它的儲藏時間可以達到半年以上,從11月份出蔥可以儲存到第二年的5、6月份。它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用價值都有記載。 地域范圍 寶坻大蔥的地域保護范圍為寶坻區(qū)內林亭口、王卜莊、大鐘莊、方家莊、大口屯、大白莊、八門城、馬家店、霍各莊、新開口、大唐莊、高家莊、口東、牛道口、史各莊、郝各莊、周良莊、新安鎮(zhèn)18個鎮(zhèn),牛家牌、爾王莊、黃莊3個鄉(xiāng),海濱、寶平、鈺華3個街道,保護面積10000公頃。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8′~117°40′,北緯39°21′~39°50′。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寶坻大蔥定植后保持五片功能葉,葉片緊湊上沖,如手指張開狀,心葉兩側的葉片等高;植株高大不分孽;蔥白肥大、細嫩,味道微甜辛辣;耐貯性強,干蔥可貯藏到翌年4月份。 2、內在品質指標:產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鎂、鉀、鐵、磷、維生素C等營養(yǎng)元素,可鮮食也可脫水加工成食品調料,還有藥用開發(fā)價值。 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寶坻大蔥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guī)范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wèi)生標準GB2762-81《食品中汞允許量標準》、GB4810-84《食品中總砷允許量標準》、國家標準GB18740-2002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
黃莊大米 | 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準,寶坻區(qū)首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黃莊大米”注冊成功。“黃莊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成功,不僅優(yōu)化了農村產業(yè)結構,也擴大了天津對外的影響力。如今,“黃莊大米”的“身價”最高達到了每公斤16元,暢銷華北及全國其他地區(qū),成為了具有明顯天津特色的品牌農產品。據(jù)史料記載:寶坻黃莊因河流分割作用形成黃莊洼,水稻種植已有420多年歷史。由于這里獨具土壤、水質、氣候、生產工藝和文化背景等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勢,其生產出的稻米晶瑩透亮、口感甜香,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在華北乃至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
田水鋪青蘿卜 | 大良鎮(zhèn)田水鋪村是武清區(qū)青蘿卜生產專業(yè)村,自然條件優(yōu)越,種植青蘿卜等系列蔬菜品種歷史悠久。目前,青蘿卜的種植已初具規(guī)模,成為“一村一品”的典型。2007年底田水鋪牌青蘿卜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素有“水果蘿卜”美稱的田水鋪青蘿卜以其皮光亮、心翠綠、條形好、脆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田水鋪村也逐漸成為廣大市民假日休閑采摘的好去處。歡迎廣大市民前來訂購采摘,感受鄉(xiāng)野樂趣,享受綠色健康生活。 |
大港冬棗 | 大港冬棗是經過農藝技術人員依據(jù)本地崔莊冬棗培育、優(yōu)選出的冬棗優(yōu)良品種。大港冬棗果皮赭紅光亮,色澤鮮艷,皮薄肉脆口感好,果大、核小、酥脆、汁多、酸甜適口,品質極佳,平均單果重20克,指標優(yōu)于大部分鮮果,被許多國內外專家譽為“百果之王”。 經過十多年的規(guī)劃發(fā)展,天津濱海新區(qū)大港已成為北方重要的冬棗生產基地。8個冬棗精品園、5個冬棗觀光園、3萬畝無公害生產示范園、冬棗飲品、冬棗驛站成為大港地區(qū)農業(yè)對外的名片,形成產、運、加、銷一條龍的產業(yè)化模式。 地域范圍 大港冬棗分布于天津市東南部濱海新區(qū)大港地區(qū),距天津市區(qū)33km。坐標為東經117°08′~117°34′、北緯38°33′~38°57′之間,海拔1.2m~3.5m。東臨渤海灣;南與河北省黃驊市接壤;西與天津市靜海縣毗鄰;北與津南區(qū)、西青區(qū)為界。分布于中塘鎮(zhèn)、太平鎮(zhèn)、小王莊鎮(zhèn)、港西街、古林街等地??偡N植面積6666.7公頃,冬棗年總產量約為6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9.8 g,果皮較薄、深棕紅色,果面光滑。果肉酥脆、綠白色、汁液多。果核紡錘形, 果核小。風味濃酸甜適口,口感好,品質極佳,適于鮮食 2、內在品質指標:大港冬棗內含豐富的維生素C、纖維素、果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 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大港冬棗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guī)范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wèi)生標準GB2762-81《食品中汞允許量標準》、GB5127《食品中敵敵畏、樂果、 馬拉硫磷、對硫磷允許殘留量標準》、GB4788-84《食品中甲拌磷、殺螟硫磷、倍硫磷殘留量衛(wèi)生標準》、GB4810-84《食品中總砷允許量標準》、GB4809-84《食品中氟允許限量標準》和國家標準GB18740-2002、NY5252-2004無公害食品冬棗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
大黃堡草魚 | 大黃堡草魚是天津武清區(qū)大黃堡鎮(zhèn)的特產。 草魚是我國淡水養(yǎng)殖的當家品種,因為肉味鮮美,細刺少,所以很受消費者的喜愛。草魚適應性強,在我國從南到北都可以養(yǎng)殖。可同樣是養(yǎng)草魚,天津大黃堡鄉(xiāng)養(yǎng)殖的草魚,在市場上比其他地方的草魚價格一斤能高出5毛到一塊多錢,價兒是高了點兒,可買魚的商戶卻絡繹不絕。 2014年,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申報的“大黃堡草魚”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商標注冊號為:13938196。 大黃堡草魚 天津市武清區(qū)大黃堡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 13938196 活魚 |
徐堡大棗 | 徐堡村以棗樹種植為主導產業(yè),棗樹種植面積達15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7867元。2003年該村成立了棗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保留傳統(tǒng)棗樹的基礎上,先后引進了金絲小棗、贊皇大棗、梨棗、冬棗等十幾個品種,并通過自主研發(fā),培育出可提前一個多月上市的人參棗、靈芝棗等早熟新品種。為更好發(fā)展一村一品建設,該村依托合作社,本著“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圍繞大棗生產的特點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合作社擁有分檢車間、儲備冷庫和實驗室;有社員128人,組成不同的專業(yè)小組,帶動500余農戶;每戶建有生產管理檔案,堅持實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及對棗樹的統(tǒng)一管理,同時進行生產全過程記錄,合作社有專人全程監(jiān)管。為擴大銷售渠道,合作社積極進行市場分析,以各大超市為主攻方向,對大棗進行宣傳和推銷。 2006年徐堡村注冊了“徐堡”牌商標,并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命名及無公害產品產地認定。為維護和提升產品的品牌聲譽,徐堡村除與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簽訂科技服務協(xié)議外,還定期聘請大專院校、研究所的專家及種植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培訓和田間指導,將技術要點制作成光盤、展牌,讓社員看得見,學得會。 通過不懈的努力,徐堡村的大棗不僅在天津市場上供不應求,而且還打入北京的幾大超市,成為熱銷產品。 徐堡大棗 地域范圍 徐堡大棗分布于天津北辰區(qū)雙口鎮(zhèn)地區(qū),距天津市區(qū)15km。坐標為東經116°56′~117°03′、北緯39°10′~39°17′之間,海拔5m~7m。東臨北辰區(qū)雙街鎮(zhèn)、北倉鎮(zhèn)、青光鎮(zhèn);南與西青區(qū)楊柳青鎮(zhèn)接壤;西與武清區(qū)王慶坨鎮(zhèn)、汊沽港鎮(zhèn)毗鄰;北與武清區(qū)陳咀鎮(zhèn)為界。分布于徐堡村、岔房子村、東堤村、線河一村、線河二村、上河頭村、中河頭村、下河頭村等地??偡N植面積1333.33公頃,大棗年總產量約為10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徐堡大棗屬早熟鮮食品種。果實長橢圓形,果實橫縱徑2.20cm×4.10 cm;平均單果重14.26 g,果實色澤鮮艷,果肉酥脆,汁液多,風味酸甜適口。肉厚核小,核紋淺。果皮薄,品質極佳,適于鮮食。 2、內在品質特征:徐堡大棗營養(yǎng)豐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其單果實重11.2~15.6g,可溶性總糖含量20.87~25.80%,可滴定酸0.26~0.34%,Vc含量256.0~286.5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4~25.8%,粗纖維含量1.18~1.36%,含鋅量2.6~2.9mg/kg,含鐵量0.89~1.38 mg/100g,水分含量71.8~74.6g/100g。 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徐堡大棗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guī)范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wèi)生標準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5193-2010《食品中百菌清等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28260-2011《食品中阿維菌素等85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NY5112-2005《無公害食品 落葉核果類果品》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
靜海金絲小棗 | 天津靜??h種植金絲小棗已有600多年歷史,近年來,靜??h委、縣政府以市場為導向,針對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加大對林業(yè)結構的調整力度,把經濟林建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致富一方百姓的主導產業(yè),按照“南棗、北果、東景、西林”的發(fā)展布局,突出區(qū)域特色,狠抓經濟林建設,每年新增棗樹近100萬株,其中唐官屯、西翟莊、中旺、陳官屯、蔡公莊、大豐堆等重點鄉(xiāng)鎮(zhèn)已經成片連方,形成了靜海棗樹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特色。 2004年國家林業(yè)局日前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之鄉(xiāng)評定結果,經過各地推薦和專家的評審,全國有73個縣(市、區(qū))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之鄉(xiāng)”。天津市靜??h以絕對的優(yōu)勢被命名“中國金絲小棗之鄉(xiāng)”。 2008年靜海縣棗樹種植面積有20多萬畝,年產量可達4500多萬公斤,產值近兩億元,依靠種棗年收入達到10萬元的農民有20多戶,小棗種植已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靜海金絲小棗 地域范圍 靜海金絲小棗分布于天津市西南部靜海縣域內,坐標為北緯38°35′~39°4′,東經116°24′~117°15′之間。東部和北部分別與天津市大港區(qū)和西青區(qū)為鄰,南部和西部分別與河北省青縣、大城縣接壤。分布于西翟莊鎮(zhèn)、唐官屯鎮(zhèn)、中旺鎮(zhèn)、陳官屯鎮(zhèn)、蔡公莊鎮(zhèn)、大豐堆鎮(zhèn)、梁頭鎮(zhèn)、王口鎮(zhèn)、靜海鎮(zhèn)、雙塘鎮(zhèn)、獨流鎮(zhèn)等地,總種植面積15000公頃,金絲小棗年總產量約為30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靜海金絲小棗為鮮食制干兼用品種,果實呈橢圓形,平均單果重7g。金絲小棗半干時可拉出縷縷金絲,因此而得名。果實肉厚、核小、皮薄,肉質細膩,鮮棗呈棕紅色,汁液較多;干棗果皮深棕紅色,果肉致密,風味濃甜,品質極佳。 2、內在品質指標:靜海金絲小棗內含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鮮品中可溶性總糖含量30.80~37.20%,可滴定酸0.380~0.431%,Vc含量295~411.1mg/100g,粗纖維含量1.7~1.9%,含鋅量5.8~6.5mg/kg,含鐵量1.68~1.84 mg/100g,水分含量52.5~68.7g/100g。干品中可溶性總糖含量52.08~63.14%,粗纖維含量1.92~2.28%,含鋅量6.2~6.7mg/kg,含鐵量2.14~2.36mg/100g。 3、產品質量安全規(guī)定:靜海金絲小棗產地環(huán)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guī)范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wèi)生標準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5193-2010《食品中百菌清等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28260-2011《食品中阿維菌素等85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NY5112-2005《無公害食品 落葉核果類果品》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
崔莊冬棗 | 崔莊是濱海新區(qū)太平鎮(zhèn)的一個村。該村盛產冬棗。崔莊冬棗久負盛名本是棗中極品。崔莊冬棗皮薄核小肉厚,肉質酥脆甘甜,成為皇上貢品,因此也稱貢棗。 說起崔莊冬棗還有一段神話故事傳說,更增添了崔莊冬棗浪漫和神奇。相傳,這段神話故事和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有關。那次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蟠桃會,各路神仙都到王母娘娘那里喝御酒來了,1為齊天大圣的孫悟空未在邀請名單之列,非常生氣,便使性撒潑。孫大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穿過云層來到天宮將蟠桃盛宴攪了個人仰馬翻。王母娘娘的御酒撒了一地,仙果被弄得七零八落。仙果滾下仙桌,穿過云層掉到人間,落在了崔莊田園內。仙果在崔莊地上生根發(fā)芽長成了蒼翠的冬棗樹。 據(jù)有關資料,崔莊冬棗頗有悠久歷史,早在1560年該村劉氏家族就開始種植。后來不斷研究,經多次嫁接,終獲成功,成為精品。據(jù)本草綱目記載,冬棗具有“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健脾、平胃通竅、滋補養(yǎng)顏、久服輕身延年益壽”之功效。相傳,崔莊冬棗曾是清代皇上的貢品,名燥一時。后來,由于戰(zhàn)亂和災荒,崔莊冬棗林遭到破壞,殘留無幾。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開始出現(xiàn)了生機。0時,崔莊冬棗再次遭到破壞,目無王法的造反派“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棗”,將冬棗樹連根刨起。幸虧老劉家留下了一點。而今人逢盛世,冬棗樹逢春,崔莊冬棗成了農民致富的金蛋蛋兒。棗樹蓬勃生機,創(chuàng)下了株產百斤新紀錄。 2000年大港在進行農業(yè)產業(yè)結構戰(zhàn)略調整中,以建立主導產業(yè)和名特產品為目標發(fā)展種植了十萬畝冬棗。郁郁蔥蔥的冬棗林在大港廣闊的田野上形成一道景觀,大港冬棗也沖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崔莊,冬棗的發(fā)源底加上神話傳說更有浪漫色彩了。 |
楊家泊對蝦 | 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嚴格審核,日前,漢沽“楊家泊”對蝦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順利獲得通過。這是繼“茶淀”葡萄之后,漢沽獲得的第二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據(jù)介紹,地理標志是由“原產地名稱”逐步發(fā)展而來的,在國際上被廣泛運用于農副土特產品、傳統(tǒng)的工業(yè)產品和手工藝品等諸多領域。根據(jù)《商標法》,地理標志是指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qū),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qū)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 楊家泊是歷史悠久的水產名鎮(zhèn),“千畝對蝦養(yǎng)殖基地”獲國家級無公害養(yǎng)殖基地認證,水產品獲無公害產品證書。該基地還充分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進行反季節(jié)養(yǎng)殖,創(chuàng)造了對蝦單位畝產1030公斤的全國第一紀錄。該商標的成功注冊將對漢沽的特色農業(yè)、旅游業(yè)、產業(yè)多元化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直接帶動就業(yè)機會、農民收入的增加。 |
潮白河鯽魚 | “潮白河鯽魚”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落戶大唐莊鎮(zhèn)。 潮白河鯽魚頭小、鱗薄、刺軟,最重要的是肉質鮮美,富含較高的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 潮白河鯽魚個體均勻,每條重五六兩,通體長有32道鱗,且鱗片呈銀白色,魚鰭及魚尾的根部呈赤紅色,頭小、鱗薄、刺軟,最重要的是肉質鮮美,富含較高的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 據(jù)《寶坻縣志》記載,“潮白河系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來,經明清兩代對上游潮河、白河的不斷開挖和治理而形成的河流?!|清澈,水草豐盛,藻類繁多,無任何污染,……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給‘潮白河鯽魚’提供了純天然的養(yǎng)料,同時也造就了‘潮白河鯽魚’的獨特品質。”記者還走訪了區(qū)水產部門專業(yè)人員,了解了潮白河鯽魚區(qū)別于其他產地鯽魚的特點:個體勻稱、每條重約5、6兩,通體長有32道鱗,且鱗片呈銀白色、魚鰭及尾的根部呈赤紅色,頭小、鱗薄、刺軟,最重要的是肉質鮮美,富含較高的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此外,中醫(yī)專家介紹,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 潮白河鯽魚 天津市寶坻區(qū)大唐莊鎮(zhèn) 水產養(yǎng)殖業(yè)協(xié)會 11133572 活魚 |
臺頭西瓜 | 臺頭西瓜產自天津市靜海縣,靜??h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較快,且冷暖多變,降水量較冬季偏多,較夏季偏少,空氣干燥,風速大,蒸發(fā)強,因而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氣候特點。夏季:是全年溫度最高季節(jié),氣候悶熱。受太平洋暖濕氣團影響,盛行東南風,潮濕多雨,雨量高度集中。歷年各月日照時數(shù)最長月份出現(xiàn)在5月為1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516.8毫米。較多的日照時間和集中的降水,適宜種植臺頭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