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视频婷婷播放,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极品,99久高清在线播放,久久久久影院美女国产精品

  • <menu id="dwpjs"></menu>

    <dfn id="dwpjs"></dfn>
  • 導航


    當前位置:首頁 >>四川省 >>樂山 >> 金口河區(qū)

    金口河區(qū)特產大全


    特產 簡介
    金口河烏天麻

      天麻為傳統(tǒng)名貴中藥,入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亦可作保健食品,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樂山市金口河區(qū)地處涼山州、雅安市、眉山市、樂山市的結合部,位于大渡河畔小涼山深處,屬高山峽谷的大山區(qū),境內95%的地方是高山,海拔相對高差2793米。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環(huán)境、土壤條件,造就了烏天麻特有的品質特征。     金口河烏天麻抗病害能力強、耐濕性高、塊莖肥大、橢圓、表面黃白至深棕色、點狀斑紋、臍眼明顯、質堅、體實、無空心、特異氣味濃、藥性強、質佳,富含天麻香莢蘭醛、粘液度、結晶性中性物質、維生素A等,天麻素含量為0.47%,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烏天麻性味甘、平、歸心、經,具有平肝、熄風、定驚、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芍委煾哐獕?、眩暈、頭痛、小兒驚厥、風濕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痙攣、肢體麻木等病癥。     2009年,金口河烏天麻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金口河烏天麻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金口河川牛膝

      常用川產道地中藥材,莧科多年草本植物川牛膝的干燥主根。又稱甜牛膝。 始載于《滇南本草》。明代即開始種植。莖直立 ,高1米,主根長圓柱形。性平, 味甘,具有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等功效。全川有40余縣(區(qū))種植,主產于 金口河、天全、峨邊;野生品主要分布于鹽源、冕寧、雷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前最高年產量440噸,1949年為95噸,現(xiàn)常年產500噸—800噸。   主要藥用成分為甾類化合物。同屬植物麻牛膝的根在四川金沙江一帶及云南、 貴州等省省也稱川牛膝。   金口河川牛膝產地范圍為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永勝鄉(xiāng)、金河鎮(zhèn)、共安鄉(xiāng)、吉星鄉(xiāng)4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一、 源植物   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二、立地條件   產地范圍內海拔1800m至2300m,土壤類型暗棕壤、土層厚度30至50cm,有機質含量≥1%,pH值在5.5至6.5之間。   三、栽培管理   1.繁殖方式:采用種子繁殖。   2. 種子選擇:選取播種后第三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為采種母株,選花團球密集,雄蕊顏色近白色,籽粒飽滿者作為種子。   3.播種:  ?。?)時間:宜于3月25日至4月10日。   (2)方式:穴播或條播。在苗高5cm至6cm時間苗與補苗。   4.施肥:每次中耕除草,宜結合追肥。每公頃施腐熟糞水≥8t,或腐熟餅肥0.75t至1.5t。   5.環(huán)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不得污染環(huán)境。   四、采收與加工   1.采收時間:播種后第3年或第4年的秋、冬兩季,宜10月采收。   2.加工方法:用長鋤挖起,抖去泥土,將鮮根砍去蘆頭,剪去須根,用竹刀削掉側根,使主根、側根均成單支。烘干溫度≤70℃,干制至水分≤15%為止。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呈近圓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細或有少數(shù)分枝,長30cm至60cm,直徑0.5cm至3cm;具縱皺紋、支根痕和多數(shù)橫向突起的皮孔;斷面有淺黃色小點排列成數(shù)輪同心環(huán),質韌,不易折斷,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氣微,味甜。   2.理化指標:總灰分≤5.0%,水溶性浸出物≥65.0%,杯莧甾酮≥0.04%。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

    糯米蒸排骨

      糯米蒸排骨    材料:肋排、糯米、白菜葉一張、蔥花適量   腌料:鹽、糖、醬油、料酒、姜、   醋少許、雞精少許、香油少許  ?。梢愿鶕?jù)自己的喜好來配制腌料   加入辣椒末或者蒜泥等)   做法:   1、肋排洗凈斬一寸段塊,放入調配好的腌料腌漬兩小時左右;   2、同時將糯米淘洗干凈,加水也浸泡兩個小時后瀝干備用;   3、取白菜葉一張,在沸水中燙一下,瀝干,鋪在盤子底部;   4、腌漬好的排骨放進糯米中滾一下,使排骨表面裹上一層糯米;均勻平鋪在盤子里,周圍也略撒一些糯米;   5、上鍋蒸一個半小時;取出撒上蔥花即可。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老鷹茶是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的特產。在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石娃山、帽殼山、大瓦山一帶的懸崖峭壁上,生長著一種喬木茶樹,據(jù)說只有老鷹才可以飛臨到這些茶樹上,大概這就是老鷹茶的來歷。   金口河大瓦山上種植制作老鷹茶的歷史悠久,過去就有“好看不如素打扮,好吃不過茶泡飯”之說,所謂的茶泡飯,指的就是用老鷹茶泡飯吃。那時,人們生活并不富裕,有了可口的老鷹茶泡飯吃,也算不錯了,許多老百姓家泡的老鷹茶主要還是為了解渴。前些年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老鷹茶除了生津潤肺之外,對心腦血管病也有保健作用。老鷹茶的市場價格逐年攀升,從5年前的每公斤30元漲到了現(xiàn)在的50多元,極品老鷹茶已賣到了每公斤600多元。由于過度采摘,老鷹茶一度出現(xiàn)衰敗景象,這讓年僅40來歲的青年農民黎峰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7年多的摸索,他成功開辟出一條樹上剝皮壓苗、人工栽種老鷹茶樹的新路子。2007年,他建立的帽殼山老鷹茶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社員18戶,種植老鷹茶300多畝,幾年下來初見成效,種植老鷹茶的農戶畝收入近萬元。   在黎峰杜的帶動下,永和鎮(zhèn)已發(fā)展老鷹茶種植2000多畝,年產量約3000多公斤,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山區(qū)群眾增收之路越走越好。   

    金口河花椒

      金口河花椒是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的特產。金口河區(qū)的花椒顆粒飽滿、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吃起來,那叫一個安逸。   聞之香、食之麻的道林子花椒,俗稱娃娃椒。當?shù)剞r民介紹,這種花椒結的椒籽,每一粒大花椒都背著一粒小花椒,如背著一個娃娃,故稱娃娃椒。位于西昌、雅安交界的金口河永和鎮(zhèn)勝利村山高路險,在海拔600至1600米的高山上就生長著大片的椒林。前些年,金口大峽谷旅游業(yè)尚未進入大開發(fā)階段,花椒賣不起錢,一公斤干花椒不過賣到三四十元錢,山上的農民疏于管理,原有1700多畝花椒縮減到500多畝。物以稀為貴,近年來,花椒產量減少了,價格反倒上去了。今年,勝利村七組村民余福友在自家6畝多承包地里間種的花椒,收獲干花椒150多公斤,賣了2萬多元。在市場杠桿的撬動下,該鎮(zhèn)因勢利導,在勝利村規(guī)劃新發(fā)展2000畝花椒樹種植,兩三年以后,種植花椒的農民戶均收入可超過3萬元,花椒產業(yè)正在成為山區(qū)農民的“綠色銀行”。   

    永勝臘肉

      永勝臘肉是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永勝鄉(xiāng)的特產。永勝臘肉是采用在大山中自然生長的糧食豬經過3個月特殊腌制而成,其肉極香且肥而不膩,一片肉可大到1×8×14mm,令人食后,回味無窮、贊不絕口。   海拔1500多米的永勝鄉(xiāng)有村民1200多戶,山上的農戶幾乎家家養(yǎng)豬,每戶少則二三頭,多則五六頭,仔豬在50斤以前多為敞放,飼料主要是山上出產的玉米、紅苕及蔬菜,催肥階段才收歸圈養(yǎng),這種生態(tài)養(yǎng)殖的肥豬肉質好,口感好。熏制的臘肉也很有講究,一般是選肥瘦各半的前后肘子,用鹽浸兩三天,滴干水后,再用山上的柴禾熏20多天,熏制的過程中要不時翻動,以求熏得均勻。永勝老臘肉的特點是入口化渣,肥而不膩,香味純正,加上豬飼養(yǎng)周期長達1年,豬肉肉質緊實。所以,盡管價格逐年攀升,但每年都十分暢銷,前兩年每公斤的價格就賣到50元,預計今年還有提升。據(jù)了解,永勝鄉(xiāng)僅臘肉年銷售量25多萬公斤,銷售收入達1200萬元以上。   

    灰兜巴

      灰兜巴,又名閉口袋,是一種山蜘蛛寄生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樂山市峨眉山老茶樹頭部生長出來的菌科植物。適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當血糖下降到正常值時,應健康飲食,堅持運動,使其控制血糖穩(wěn)定,不需依賴藥物治療。灰兜巴在甘肅、新疆也有產少數(shù),但唯有峨眉山產最成規(guī)模,質地最優(yōu)。   

    牛肉豆腐腦

      牛肉豆腐腦屬于樂山名小吃之一,可演變?yōu)殡u絲豆腐腦或牛肉雞絲豆腐腦。制作時先備好主料及干海椒、姜、蔥、大頭菜、香菜等,鍋內下水豆粉,用鏟子輕輕勻上一層薄薄的嫩豆腐放入煮至滾燙,盛入小碗內,同時將粉條用開水燙熟后放入,澆上牛肉臊,撒上花生仁即成。其特點是咸鮮麻辣滾燙香辣,風味獨特。   

    黑竹溝藤椒

      黑竹溝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種有獨特香氣和味道的植物。其果油多有光澤,其味芬芳易揮發(fā),口感香麻,香沁濃郁,具有調味、健脾、去風、散寒之功效,被當?shù)匕傩找暈檎{味珍品,用來贈送貴客和重大節(jié)日調味食用。 黑竹溝藤椒主要生長于金沙江流域和大渡河上游區(qū)域,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霧山中。產區(qū)屬高山森林氣候,群山環(huán)抱,人跡罕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藤椒生長的理想環(huán)境。黑竹溝藤椒歷史悠久,《本草綱目》記載:“其果入藥具有散寒解毒,散淤活絡,消食健胃,增竟食欲之療效,果實可制干,提取芳香油。”黑竹溝藤椒除了藥用價值外,提取出的芳香油同時也是調味佳品,屬于峨邊縣傳統(tǒng)特產,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據(jù)《峨邊彝族自治縣志(1988-2003)》記載:“黑竹溝藤椒是調味佳品,又是香辣醬的主要原料之一,從1999年開始,全縣共建了333.3公頃的基地,同時興辦了‘劉氏香辣醬廠’做為藤椒發(fā)展的龍頭企業(yè)”。 黑竹溝藤椒近代發(fā)展迅猛。2003年,沙坪、紅花、宣坪、大堡等鄉(xiāng)鎮(zhèn)新種植藤椒326.6公頃,可產鮮藤椒25噸。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新建藤椒種植基地4580畝、5000畝、1200畝。峨邊縣政府將藤椒列入產業(yè)化發(fā)展規(guī)劃,出臺優(yōu)惠政策,鼓勵發(fā)展藤椒產業(yè)?!抖脒呉妥遄灾慰h災后重建規(guī)劃(2008-2015)》中明確提出,從2008年起, 著力引導農業(yè)向適度規(guī)模經營和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區(qū)集中,促進低效農業(yè)向高效農業(yè)轉變,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發(fā)揮產業(yè)帶動和輻射作用,到2015年,全縣將新建藤椒基地15000畝?!昂谥駵咸俳贰逼放瓢l(fā)展多年,先后獲得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同時,黑竹溝藤椒遠銷省內外大中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市場空間和產業(yè)發(fā)展前景廣闊。   “黑竹溝藤椒”系列產品選用為原料的藤椒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霧山中,那里屬高山森林氣候,周圍群山環(huán)抱,人跡罕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絕無污染。制成的藤椒產品芳香濃郁、麻味純正,是調味之佳品。   峨邊彝族自治縣通過擴基地、壯龍頭等相關措施,使峨邊藤椒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壯大,產品生產總規(guī)模達到239550公頃、產量30000噸/年   黑竹溝藤椒   地域范圍   黑竹溝藤椒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的沙坪鎮(zhèn)、大堡鎮(zhèn)、毛坪鎮(zhèn)、五渡鎮(zhèn)、新林鎮(zhèn)、黑竹溝鎮(zhèn)、紅花鄉(xiāng)、宜坪鄉(xiāng)、楊村鄉(xiāng)、白楊鄉(xiāng)、覺莫鄉(xiāng)、萬坪鄉(xiāng)、楊河鄉(xiāng)、共和鄉(xiāng)、新場鄉(xiāng)、平等鄉(xiāng)、哈曲鄉(xiāng)、金巖鄉(xiāng)、勒烏鄉(xiāng)等19個鄉(xiāng)鎮(zhèn),129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4"-103°33",北緯28°39"-29°19"之間,東與沙灣區(qū)、沐川縣接壤,南與馬邊彝族自治縣毗鄰,西與美姑縣、甘洛縣交界,北與峨眉山市、金口河區(qū)相連。保護面積239550公頃,年產量3萬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黑竹溝藤椒商品果為鮮綠色,成熟后黃綠色;其味芬芳,具有鮮花椒固有的氣味,麻味綿長,無異味;果穗長,果實較大,果實油腔多,有光澤。 (2)內在品質指標:黑竹溝藤椒揮發(fā)油≥2.0ml/100g,酰胺類物質≥1000mg/kg。 (3)安全要求:符合《無公害食品香辛料》質量要求NY5230-2005質量要求。

    犍為茉莉花茶

      “犍為茉莉花茶”系指中國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所產之茉莉花茶。該產品選用.生態(tài)、無公害茶園生產的名優(yōu)茶葉,具有綠茶的特質和茉莉花的濃郁芬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犍為茉莉花及其茉莉花茶被中國國家農業(yè)部認證為無公害產品,茉莉花農業(yè)標準化工作被列為中國“全國示范基地”。.    犍為縣十分重視茉莉花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廣泛建立和推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把茉莉花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作為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農村經濟的重要抓手,促進了茉莉花茶產業(yè)的又好又快發(fā)展。2010年,犍為縣有茉莉花面積約1333公頃,優(yōu)質早茶2000公頃,年產茉莉鮮花7000余噸,茶葉加工能力5000余噸,年綜合產值3億元以上。.   產地范圍     犍為茉莉花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范圍為四川省犍為縣所轄行政區(qū)域。.   專用標志使用     犍為茉莉花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犍為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犍為茉莉花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負責指定。

    馬邊綠茶

      “馬邊綠茶”歷史悠久,產業(yè)底蘊厚重。 據(jù)資料考證馬邊產茶歷史悠久,溯及兩漢,從采摘野生 茶到人工種植,1000多年未曾斷息,延續(xù)至今,輝煌依舊,在明清時期,馬邊茶曾作貢茶,更在解放后作為十年國慶獻禮,敬獻偉大領袖毛主席。宋代以前,馬邊就產野生粗茶,明中期開始人工種植。在清末民初時,馬邊已成為四川省茶葉重點產銷地之一,細茶銷售成都、樂山及宜賓一帶,粗茶則多銷于夷(藏)地。解放后,國家統(tǒng)一收購和經營茶葉,由農業(yè)技術部門和商業(yè)部門指導農民種茶,茶葉產量逐年回升,1951年的細茶產量已上升到3471擔,1955年產粗茶已達13727擔。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土壤地貌情況:   地貌特征:馬邊縣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具有低山、中山、亞高山多種地貌??傮w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東有黃連山,南有茶條山,西有黃茅崗、大風頂、雞公山,北有藥子山。境內山巒迭障,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多斷裂和褶皺,溝深谷狹,地面切割破碎,平壩極少。海拔最高4042米,最低448米,相對高差3954米。   土壤特征:境內土壤按土類論,以紫色土面積最大,共9829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4.99%;黃壤面積5037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8.17%;水稻土面積2600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0.67%,土壤pH值4.5-6.5,有機質含量高達   4%-7%,理化性狀好,適合馬邊綠茶樹生長發(fā)育。   (2)水文情況: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河流水系縱橫交錯,河流屬于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主要有馬邊河、挖黑河、鐵覺河、蕎壩河、瑪瑙河、鎮(zhèn)江廟河等6條,連接大小支流226多條。蕎壩河向東南匯入金沙江,馬邊河自西向東匯入岷江。產地種植范圍水質的屬清潔水平,適宜生產優(yōu)質馬邊綠茶。  ?。?)氣候情況:馬邊綠茶種植區(qū)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6.9℃,年降雨量1044.3mm,相對濕度80%,山間云霧繚繞,這是馬邊綠茶獨特的生長氣候條件。  ?。?)人文歷史情況:馬邊綠茶種植歷史悠久。史料記載,三國蜀漢時,從金沙江畔的新市鎮(zhèn)至馬邊,原無通道,諸葛亮南征時率部順金沙江而上謀取大小涼山和滇北,從安上縣(今屏山縣新市鎮(zhèn))上岸,到夷都(今屏山縣中都鎮(zhèn)),蕎壩經馬邊,打通通往成都的戰(zhàn)略通道,“時正當六月炎天,其熱如火”,在那不毛之地,蜀軍眾將士口渴難忍,忽見眼前冒出一泉,爭相飲之,而紛紛中毒,“皆不能言,但指口而已”,成為啞巴,蜀軍一時束手無策,后尋服馬邊河兩岸深山幽谷及山林溪澗中與蘭花、杜鵑等花草灌木雜生共處的野生馬邊綠茶和草藥一起解毒。   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在戎州為官時,寫的《筇竹頌》中辭曰:“偉邛崍之美   竹,有山而不險,有水而無波,金聲而玉節(jié),故貫四時而不改其柯。一子遺我,扶予澗阿。坐則倚胡床斐幾,行則隨青笠綠蓑”,描述了馬邊綠茶生長的清幽環(huán)境。   到了明朝中期,馬邊綠茶開始人工種植,主要源于佛家僧侶坐禪過久易困,需飲茶以解,所以又稱“茶佛一味”(清嘉慶版《馬邊廳志略》載),目前馬邊縣內還保存大量的僧侶茶樓遺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敘州王啟昆到馬邊籌劃建廳事宜,腳跡遍縣境,著有《煙峰城雜詠》八首,錄一首:“左插云遮煙草花,右遮半面抱琵琶。雙雙高綰青螺鬢,淡遠峨眉暈曉霞?!眱?yōu)雅的詩句展現(xiàn)了馬邊綠茶的美態(tài)。   因馬邊綠茶以“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而聞名,并貴為茶中珍品,1959年馬邊綠茶進京敬獻毛主席。且馬邊是彝族自治縣,綠茶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文化,彝族同胞在遠方有朋來時、逢年過節(jié)時、種田栽秧時、結婚父母時都會飲茶,用以去油膩和酒氣,預示健康。   民國10年,余洪先撰《馬邊紀實》說:“馬邊素稱產茶之區(qū),唯均野生,無特為培植者”,后經省市良種茶會評定,這是很有價值的茶葉新品種,也是原始茶樹的孑遺品種。民國19年,馬邊在墾社試辦茶廠,從大竹堡收買生茶   改良烘制,包裝改良馬邊綠茶“龍湖”、“鳳眉”等數(shù)百斤。民國26年(1937年),縣長余洪先主張整理舊茶樹,種植新茶樹,開辟茶園,集中種植,統(tǒng)一制造包裝,齊一貨色,訓練技術工人采用機械制造馬邊綠茶,年產2萬擔,專辦出口茶葉。80年代,馬邊綠茶“白巖迎春茶”、“建新清茗茶”、“蕎茶3號、4號”等系列產品先后被評為四川省名優(yōu)茶,而后馬邊綠茶“柏香炒青茶”、“白巖迎春”、“永山玉葉”、“龍湖雪梅”、“小涼山毛峰”、“蕎壩貢茶”等系列產品又先后獲四川省名茶葉“甘露杯”獎、中國西部名茶開發(fā)“陸羽杯”獎,并在中國西部農業(yè)博覽會上被評為“名優(yōu)農產品”。   目前,馬邊尚存近萬株野生綠茶樹,分布于縣境1300m以上的深山(袁家溪鄉(xiāng)額洛村,煙峰鄉(xiāng)鄧基阿托、火爐溝等地),馬邊也被認定為中國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名優(yōu)綠茶的最適宜區(qū)域之一。馬邊綠茶已獲無公害生態(tài)茶園認證9485畝、A級綠色食品茶園認證15500畝、有機茶園認證20026.3畝。先后被四川省農業(yè)廳命名為“四川省第一批優(yōu)質茶基地”、“出口茶葉生產示范基地”,2006年1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中國綠色食品協(xié)會和中國科學院農業(yè)項目辦公室列入國家綠色農業(yè)示范區(qū)建設縣,2008年被四川省命名優(yōu)勢特色效益農業(yè)茶葉基地,在四川省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工作會上確定為全省茶葉產業(yè)發(fā)展核心縣。擁有“馬邊綠茶”原產地證明商標。全縣擁有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高、中級專業(yè)技術人才60余人,農民技術員870多人,并有四川農業(yè)大學、西南農業(yè)大學、省茶科所及省、市業(yè)務部門的技術支持。隨著標準化的大力實施,馬邊縣涌現(xiàn)出“森林雪”、“蕎壩貢茶”、“邊河玉葉”、“文彬綠雪”等知名綠茶品牌。   特定品質   扁形茶:成茶扁平挺直,光滑勻齊,色澤嫩綠,香高持久,湯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成朵,鮮綠明亮。卷曲形茶:條索緊細卷曲,峰苗顯露,色澤嫩綠油潤,晶瑩剔透,有特有的肉質感。香高持久,滋味鮮醇,回味醇微甜,余香久聚不散。葉底嫩勻自然完整,鮮綠明亮。炒青茶:外形條索緊細成條,鋒苗顯露,色澤油綠,清香持久,湯色青綠明亮,滋味甘爽,葉底嫩勻完整明亮。   文化典故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馬邊大部分茶農依然是按照較傳統(tǒng)方式管理茶園,加上獨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馬邊綠茶”的品質和風味在綠茶中獨具特色。   地域范圍   馬邊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民建鎮(zhèn)、建設鄉(xiāng)、蘇壩鄉(xiāng)、煙峰鄉(xiāng)、高卓營鄉(xiāng)、沙腔鄉(xiāng)、三河口鄉(xiāng)、雪口山鄉(xiāng)、大竹堡鄉(xiāng)、鎮(zhèn)江廟鄉(xiāng)、下溪鄉(xiāng)、榮丁鎮(zhèn)、石梁鄉(xiāng)、勞動鄉(xiāng)、民主鄉(xiāng)、老河壩鄉(xiāng)、蕎壩鄉(xiāng)、梅子壩鄉(xiāng)、袁家溪鄉(xiāng)等19個鄉(xiāng)鎮(zhèn)159個行政村,東到老河壩鄉(xiāng)燈塔村,南到高卓營鄉(xiāng)羊子橋村,西到三河口鄉(xiāng)涉水壩村,北到鎮(zhèn)江廟鄉(xiāng)陰心巖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4′-103°49′,北緯28°25′-28°45′。   

    蘇稽米花糖

      蘇稽米花糖是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qū)蘇稽鎮(zhèn)的特產。蘇稽米花糖歷經千錘百煉,打造出“百年老字號”之美譽,更以其獨特的配方、上等之選料及精湛的純手工制作工藝、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營養(yǎng)豐富而聞名巴蜀內外。   蘇稽米花糖產于樂山市蘇稽鎮(zhèn),清代末年就有名,暢銷省內各地蘇稽米花糖,前身為峨眉豬油谷花,始于清代以前。后由張吉武將其制作技術帶到蘇稽鎮(zhèn),并取名為“蘇稽米花糖”,在抗戰(zhàn)時流傳出川,甚至遠達香港。1949年后,張吉武家庭作坊生產的"張吉武蘇稽米花糖"最為著名,其生產方法、成品均保留了傳統(tǒng)特色,香、甜、酥、脆,具有"甜而不膩、脆不頂嘴"的特點。解放前,曾銷往香港,是樂山地區(qū)傳統(tǒng)名產。   樂山傳統(tǒng)名食老字號蘇稽香油米花糖,在當?shù)氐纳a廠家有大大小小20余個。1950年供銷社成立,蘇稽糖果廠歸由供銷社管理,同年解放軍進軍涼山解放西藏,米花糖被指定為軍需品。從“蘇稽”牌注冊至今,60多年過去了,米花糖遠近聞名并曾一度出口俄羅斯。1996年,小小的蘇稽米花糖榮獲國際金獎。2004年,蘇稽糖果廠改為 民營企業(yè),與米花糖打了30年交道的謝光洪接過這桿大旗。在現(xiàn)在的許多超市中都可看到蘇稽米花糖的身影,只是它的包裝更精美、品種更齊全了。   蘇稽牌香油米花糖一九八五年獲商業(yè)部優(yōu)質產品獎,一九八八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八年連續(xù)四屆由樂山消費者投票評為“嘉州人民喜愛商品”;一九九四年獲四川省供銷社系統(tǒng)科技優(yōu)秀產品,一九九五年六月獲96 國際食品及加工技術博覽會金獎。   

    峨邊馬鈴薯

      峨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涼山區(qū),土壤肥沃,氣候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峨邊馬鈴薯歷史悠久,早在《峨邊縣志》(1915年版)記載:“高山彝族地區(qū)農作物有玉米、蕎麥、馬鈴薯,低山區(qū)主產有玉米、水稻、小麥、薯類...解放前,峨邊彝族人民以玉米、蕎麥、洋芋(馬鈴薯)為主食,漢族兼吃洋芋(馬鈴薯)、瓜類、豆類等”。在彝族土語中,馬鈴薯又名“洋喲”、“窩來”,是彝族同胞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作物。峨邊人民每家早上都要煮一鍋洋芋作為中午打尖的食品,在“集爾集鐵”、“蒙格”等彝族傳統(tǒng)會議中,自古就有邊燒洋芋、吃洋芋,邊商討問題的習俗。 歷史以來峨邊農民幾乎每家都要種植馬鈴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馬鈴薯栽培技術和種植模式,并于1994年首次進行馬鈴薯施用健壯素試驗示范推廣,此項技術獲1998年度樂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峨邊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得到上級領導、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8年峨邊縣被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財政部評為科普示范(脫毒馬鈴薯)基地,2008-2010年被四川省農業(yè)廳列為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2010年被農業(yè)部指定為馬鈴薯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縣,2011年被四川省馬鈴薯創(chuàng)新團隊列為重點縣。2011年4月,四川省冬作馬鈴薯生產技術研討及現(xiàn)場會在峨邊成功召開,經專家組驗收認定,峨邊冬馬鈴薯旱地高產攻關、水旱輪作高產攻關、薯/玉/菜三高種植模式產量均創(chuàng)全省第一。四川日報、四川科技報、中國網(wǎng)等分別以《峨邊:“薯”光在前 產業(yè)致富》、《學“峨邊經驗” 促我省馬鈴薯產業(yè)再上臺階》、《峨邊冬馬鈴薯創(chuàng)造四川大面積高產紀錄》給予宣傳報道,對峨邊馬鈴薯的發(fā)展和工作給予高度贊揚和肯定。 峨邊彝族自治縣縣委、人民政府遵照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鐘勉“要繼續(xù)支持峨邊縣加大推廣力度,并首先在大小涼山彝區(qū)示范推廣”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廣冬馬鈴薯旱地高產攻關、水旱輪作高產攻關和薯-玉米-菜種植模式。2012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可達12萬畝,2014年力爭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新增收2億元,商品薯產量突破30萬噸,把峨邊縣打造成全國馬鈴薯冬作示范縣和全省現(xiàn)代馬鈴薯示范縣。   地域范圍   峨邊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的沙坪鎮(zhèn)、毛坪鎮(zhèn)、新林鎮(zhèn)、五渡鎮(zhèn)、大堡鎮(zhèn)、白楊鄉(xiāng)、紅花鄉(xiāng)、宜坪鄉(xiāng)、楊村鄉(xiāng)、楊河鄉(xiāng)、金巖鄉(xiāng)、勒烏鄉(xiāng)、黑竹溝鎮(zhèn)、哈曲鄉(xiāng)、萬坪鄉(xiāng)、覺莫鄉(xiāng)、平等鄉(xiāng)、共和鄉(xiāng)、新場鄉(xiāng)等19個鄉(xiāng)(鎮(zhèn)),129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4′-103°33′、北緯28°39′-29°19′之間,東到平等鄉(xiāng)清溪村,南到勒烏鄉(xiāng)山峰村,西到黑竹溝鎮(zhèn)依烏村,北到新場鄉(xiāng)龐溝村。保護面積239550公頃,年產量9.2萬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峨邊馬鈴薯薯型圓形或橢圓形,表皮光滑、黃皮黃肉或白皮白肉,光澤度好,芽眼較淺,適宜鮮食菜用,香味四溢,口感香甜滑潤,風味獨特,不易斷裂。 (2)內在品質指標:峨邊馬鈴薯淀粉≥15.5%,干物質≥18.5%,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3)安全要求:產地環(huán)境條件、土壤環(huán)境質量、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符合無公害馬鈴薯生產基地環(huán)境質量DB51/336-2003、GB15618、GB5084的規(guī)定;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符合《無公害農產品農藥使用準則》(DB51/337-2003)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使用準則》(DB51/338-2003);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 薯芋類蔬菜》(NY5221-2005)。

    夾江疊鞘石斛

      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 夾江疊鞘石斛 四川省夾江縣歇馬鄉(xiāng)、麻柳鄉(xiāng)、華頭鎮(zhèn)共3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夾江縣人民政府關于劃定夾江疊鞘石斛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qū)域的函》,夾府函〔2013〕14號 夾江縣柳溪石斛專業(yè)合作社技術規(guī)范:JJLQSH001-2010《夾江疊鞘石斛生產技術規(guī)范》   夾江疊鞘石斛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疊(迭)鞘石斛(Dendrobium denneanum Kerr.)。   二、立地條件   野生或仿野生環(huán)境狀態(tài),模仿野生環(huán)境狀態(tài)選擇距離交通主干道100m以外,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生產區(qū)域,海拔400m至1300m米,選擇沙質巖石、石壁或亂石之處栽培,土壤pH值7.0至9.0,有機質含量≥1.0%。   三、栽培管理   1. 繁殖方法:選取3年生生長健壯的植株,用分株繁殖和高芽繁殖法進行繁殖。   2. 栽培方法:主要選用貼石栽培法。   3. 種植規(guī)格:合理密植,每667㎡(畝)400叢以下。   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夏秋高溫期,應在早晨和傍晚時噴灌,春冬時,應在溫度稍高的中午前后噴灌,以種植基質適當濕潤與潤透為度。  ?。?)排水:經常清理排水溝,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積水。   5. 除草:每年5至8月份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次數(shù)不少于3次。   6. 施肥:石斛栽培成活后,一年內可追肥2次。早春施肥一般在2至3月份;早秋施肥在9至10月份進行,以腐熟的農家肥上清液或多元復合肥溶液15000 kg/h㎡。施肥水時間在清晨露水干后進行。   7. 環(huán)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不得污染環(huán)境。   四、采收與加工   1. 采收:每年秋季至來年春季可采收,11月至12月為最佳采收期。采收方式包括采舊留新和全草采收。采用采舊留新方式的應采收18個月以上生長期的植株地上部分。   2. 初加工:鮮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雜質,用開水略燙或烘軟,再邊搓邊烘曬,至葉稍搓凈,65℃以下干燥至含水量≤12%;也可將將干燥莖扭曲成螺旋形或彈簧形成楓斗;還可將干燥莖切成段(節(jié))。   五、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鮮品:本品莖呈圓柱形,長約20cm至60cm,直徑0.5cm至1.5cm。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溝紋,節(jié)明顯,色較深,節(jié)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干品:本品莖呈細長圓柱形,不分枝,上下近等粗,上部通常略彎曲,長約20cm至45cm,直徑0.2cm至1.2cm,節(jié)間長1.5cm至5.5cm,表面黃綠色,具光澤,光滑或有縱溝紋;節(jié)明顯,稍膨大,色較深。質堅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褐色,有短纖維狀維管束外露。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3)楓斗:本品呈螺旋形或彈簧狀,通常3至6個旋紋,莖拉直后長5cm至10cm,直徑0.2cm至1.2cm。表面黃綠色,具光澤,光滑或有縱溝紋;節(jié)明顯,稍膨大,色較深。質堅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褐色,有短纖維狀維管束外露。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飲片:本品圓柱形,長約5至15mm,直徑0.2至1.2cm,表面黃綠色,具光澤,光滑或有縱溝紋;節(jié)明顯,稍膨大,色較深。質堅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褐色,有短纖維狀維管束外露。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 理化指標:鮮品水分≤85.0%,干品、楓斗和飲片水分≤12.0%;總灰分≤4.0%,浸出物≥10.0%(50%1為溶劑),多糖含量≥8.0%(以葡萄糖計)。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   

    峨邊竹筍

      峨邊竹筍   俗語說:“竹掃把掃馬路,竹筍子掃腸肚,體內的環(huán)保,筍子不可少”這話真的一點也沒錯。竹筍含有大量的粗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讓人容易有飽足感,而竹筍屬于低熱量的蔬菜,吃多了也不會發(fā)胖,光是竹筍的高纖維、低熱量這兩項優(yōu)點,就足足吸引了不少營養(yǎng)過剩的現(xiàn)代人青睞,尤其在酷暑的夏天,不管是吃涼拌竹筍、竹筍湯或是鹵竹筍,都很適合    “峨邊竹筍”,歷史源遠流長,民間廣為流傳彝族美神甘嫫阿妞化身竹林、竹筍的動人故事。據(jù)《峨邊彝族自治縣志》載:1972年春節(jié)后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峨邊竹筍空運首都,成為1總理招待外國元首的佳肴,1總理還特意向外賓介紹是來自四川的“山珍”。因為未出土,是用鋤頭挖出來的,還特意取了個名字叫“夢筍”。就這樣,峨邊“夢筍”空運首都,成為國宴佳肴的消息不脛而走,使峨邊竹筍名聲大振,從此被人們譽為“山珍”。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外貿、供銷部門指導生產,改變部分原炭白筍、煮筍生產工藝,搞鹽漬筍、清水筍,滿足了群眾生活需求,同時產品遠銷省內外和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地區(qū)。竹筍已成為峨邊傳統(tǒng)的大宗農副土特產品。    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峨邊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劃定峨邊竹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qū)域的報告》,峨邊府〔2013〕38號    四川省(區(qū)域性)地方標準:DB511132/T01-2013《峨邊竹筍生產技術規(guī)程》   

    沐川草龍

      沐川草龍:從唐代起,沐川百姓年年舉辦草龍表演,耍草龍的習俗也得以世代相傳。2008年6月,沐川草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幾百畝的稻草咋難以扎成一個沐川草龍   春節(jié)直擊:   盛世歡騰沐川草龍舞起來   春節(jié)期間,歡快的樂山沐川草龍舞上街頭,為人們送來新春的祝福   翻騰、叩首、擺尾……2月14日,正月初一,上午10點,在鏗鏘有力的川劇鑼鼓聲中,兩條金光燦燦、栩栩如生的“中華龍”,在50名身穿民族服裝的壯漢進退有序的合力共舞中“活”了起來,時而騰空望月、時而臥地盤旋、時而雙龍戲珠、時而九曲游動。很快,城區(qū)主干道開始沸騰,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縣城成了歡樂的海洋。有的市民還拿出相機、手機拍照,把歡樂留在身邊。   春節(jié)期間,歡快的樂山沐川草龍舞上街頭,為人們送來新春的祝福,過往之處受到城鄉(xiāng)群眾的熱烈歡迎。   來源傳說:   沐川草龍曾獲唐太宗重獎   唐代起沐川百姓年年舉辦草龍表演,耍草龍的習俗也得以世代相傳   沐川草龍又稱黃龍,是從3000多公斤當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選848000余根無斑點、呈金黃色的稻稈制作而成,全長200.8米,2003年11月沐川草龍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獲得成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草龍。   據(jù)了解,沐川草龍來源頗具傳奇色彩。傳說在唐朝開國之初,李世民帶領軍隊征伐各地割據(jù)勢力。一天,由于過度勞累,便倚靠在一個大草堆邊,很快就進入了夢鄉(xiāng)。在夢中,李世民夢見自己正乘草龍,身著黃袍,由四周靈獸保駕,巡行神州各地。后來,李世民成為唐太宗,應了夢境。為了答謝草龍給他的瑞兆,在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他下令全國各地舉行舞草龍比賽。于是,全國各地紛紛扎制草龍,進京參賽。開賽那天,在眾多飛舞的草龍中,有一條草龍身體矯健,翻騰飛舞,靈性十足,一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經查那條草龍由西蜀劍南道嘉州玉津縣(今沐川縣)進獻。唐太宗在重獎之余,御封玉津縣為“草龍之鄉(xiāng)”。從此,沐川百姓年年舉辦草龍表演,耍草龍的習俗也得以世代相傳。   

    金口河區(qū)下屬行政規(guī)劃區(qū)域特產


    地區(qū) 特產
    和平彝族鄉(xiāng) 金口河烏天麻 金口河川牛膝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永和鎮(zhèn) 大瓦山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 大峽谷地質公園 金口河烏天麻 金口河川牛膝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金河鎮(zhèn) 大瓦山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 大峽谷地質公園 金口河川牛膝 金口河烏天麻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共安彝族鄉(xiāng) 金口河烏天麻 金口河川牛膝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吉星鄉(xiāng) 金口河川牛膝 金口河烏天麻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永勝鄉(xiāng) 大瓦山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 大峽谷地質公園 金口河鐵道兵博物館 金口河川牛膝 金口河烏天麻 糯米蒸排骨 金口河老鷹茶 金口河花椒 永勝臘肉

    金口河區(qū)景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