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邵清廉, 女,(1914.10—2004.8),享年91歲。 她的一生分兩大部分:一是 戰(zhàn)爭年代,延安抗戰(zhàn)女干部、解放軍軍馬事業(yè)和軍馬場創(chuàng)始人之一,做出了愛國奉獻;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潔一生,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一生。
邵清廉在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籌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東北自治軍炮校、東北民主聯(lián)軍炮校、朱瑞炮校等五個炮校,1947年創(chuàng)建牡丹江軍馬場。(軍中史稱:軍馬女將)
家庭背景
邵清廉, 祖籍系金遼滿人,祖爺是清代鑲黃旗御醫(yī),因誤診在眾臣的勸護下未斬,被貶為藍旗,卸甲歸田。邵清廉1914年10月生于遼寧新民(1914年區(qū)劃遼法庫縣)藍旗堡,自幼敏學,念道德經(jīng),性格直爽,開明豁達,屬書香門第,大家閨秀,賦詩吟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父邵萬生,持祖?zhèn)髅胤剑人婪鰝?,醫(yī)術精湛,馳名遐邇,設邵公館,母邵菅氏。
愛情品德
邵清廉在父親的包辦下,于1932年2月與鄭新潮在沈陽結婚。邵清廉從丈夫那里接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并于1936年與丈夫隨-儒生涌入北平在輔仁學院讀書,學習道德經(jīng)。在邵清廉的身上:一方面,有著中國封建孔孟之道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也有西方基督教的道德約俗。中西雙重道德的約誠為邵清廉的優(yōu)良品質奠定了基礎。她與丈夫的愛情與品德的交織構成了她人生的價值。
隨夫立志
1935年2月與鄭新潮珠聯(lián)璧合。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918事變后,于1936年與丈夫隨-儒生涌入北平在輔仁學校讀書,納新文化、新思維。后因身孕和戰(zhàn)亂回歸家園。1937年盧溝橋事變,鄭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炮科,涌動抗日愛國的黃埔學潮,面見校長蔣介石,強諫未果。不甘平庸,畢業(yè)后奔赴延安,受到毛澤東和朱德接見與座談,倍愛炮兵軍事人才,令其籌建抗大延安炮兵學校, 任八路軍首席炮兵教官。丈夫的遠大愛國志向,直接帶動了邵清廉的向往,點燃了她心中隨夫立志的愿望。
千里尋夫
具有愛國志向的邵清廉攜幼子千里尋夫,從遼寧沈陽新民縣徒步奔赴延安,穿越張作霖、閻錫山、日偽等匪夷關卡,掙脫重重-線,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坎坷叢生,歷時三月有余。于1941年11月26日抵達延安。
延安歲月
邵清廉從1941年至1959年戎馬軍旅生涯,1942年初她進入延安先在“中國女子大學”八路軍婦女學校學習。保安處-讓邵協(xié)助李貞工作,并協(xié)理她的生活,李貞時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后任晉綏軍區(qū)政治部秘書長。邵在延安寶塔下聆聽李貞、張琴秋等講黨課。長子鄭云燕在延安寶塔小學,次子鄭澤延在延安保育院。丈夫鄭新潮在延安抗大籌建延安炮兵學校。
邵清廉一家人住在延安窯洞的鄰居是抗戰(zhàn)作曲家張寒暉--《松花江上》歌曲作者。 在鄰居相處的幾年時光里,他們朝夕相處,相互照應,直至張寒暉去世,留下了許多值得懷念和難忘的故事。
北上部隊
1945年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圍剿延安。1945年底,邵清廉全家隨延安炮兵學校在-率領的北上大軍赴東北戰(zhàn)場,-和他率領的東干隊,到了10月末才出發(fā)。走出延安,東渡黃河、沿著太行山脈、燕山山脈,進入冀熱遼(張家口承德)。東干隊有年過五十的醫(yī)生、作家、藝術家、老干部,也有十幾歲的青年學生。
行軍的速度雖沒有野戰(zhàn)部隊快,卻不怕困難,情緒很高,團結友愛,互幫互讓,歌聲不斷。當跨越過長城,到了廣袤空闊的塞外,大家高興得忘掉了一切艱辛和痛苦,歡呼了起來。尤其是那些東北籍的干部,一跨入光復了的東北大地,就手舞足蹈地高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高粱肥,大豆香……” 。此后,行軍前進受到敵軍的阻擋,-根據(jù)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的電報請示,馬上任命-為冀察遼軍區(qū)政治部代理主任,同時對東干隊的干部就地分配。因邵清廉與鄭新潮(東干隊)是延安炮校的教員被分配到張家口接續(xù)籌建宣化炮兵學校。
創(chuàng)建事業(yè)
宣化炮校
經(jīng)炮兵司令員兼延安炮校校長朱瑞的指示:令延安炮校北遷部隊在宣化休整待命,并開始創(chuàng)建宣化炮校。此時,林千、趙大曼、鄭新潮、沈毅、邵清廉等迅速投入了籌建宣化炮校(現(xiàn)炮兵指揮學院),
他們在最艱苦的歲月。著手創(chuàng)建宣化炮校,庭院當課堂,石板做黑板,老木匠拿來門板,雕刻上:“宣化炮兵學?!蹦九?,掛在門前。此后,宣化炮校進行了幾期培訓班的教學課程。 1946年由于東北戰(zhàn)場的緊迫需要,部分教員奔赴哈爾濱。1945年12月后,延安炮兵學校先后改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炮兵學?!薄皷|北民主聯(lián)軍炮兵學校”“朱瑞炮兵學?!保? 后來發(fā)展的各炮校。當年留駐的宣化炮校依然存在,只是隨著戰(zhàn)爭歲月和人員、設備的流失逐漸淡化了,直至解放后宣化炮兵學校才得以復興。
牡丹江畔
1947年抵達牡丹江,東北戰(zhàn)場炮火正酣,炮兵前線告急缺馬!,此時,邵清廉接到軍委炮兵副司令賈濤指令:立即在牡丹江籌建軍馬場!邵清廉帶著幾名傷殘戰(zhàn)士,在荒野的土地上(只有幾間破舊土房)開始創(chuàng)建我軍第一個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此后,又建立了肇東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 此后,軍馬場提供的數(shù)萬匹軍馬無論在解放戰(zhàn)爭還是朝鮮戰(zhàn)爭中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軍馬事業(yè)和軍馬場的創(chuàng)建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戰(zhàn)史。
1952年前后,邵清廉在軍委炮兵司令部、軍委馬政局工作,上級派她與馬政局顧問載濤一同去沈陽,為新民縣捐贈運送優(yōu)質品種良馬16匹。并參加了捐送交接儀式。沈陽軍區(qū)接待了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邵清廉、載濤等一行的捐贈活動。
錯改命運
錯按戰(zhàn)士復原
軍隊規(guī)定:干部按轉業(yè)、戰(zhàn)士按復原安排到地方。北平解放后,1951年邵清廉調到北京,在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工作。軍事機要管理員,任排級干部,1954年10月馬政局歸屬軍委總后勤部,洪學智任主管副部長,1955年下半年,總后勤部裁撤了馬政局。裁員中,本應將邵清廉等到延安參加革命的女干部按照干部轉業(yè),卻錯誤地將邵清廉等按照戰(zhàn)士復原到地方,當時發(fā)給她三個月的工資,作
為生活費和料理費,就把她打發(fā)走了,半年后,此時的邵清廉未能趕上1956年授軍銜的機遇,。1965年3-5月總后勤部改編增設軍馬局,再度召回許多被錯誤復原的女干部,她們官復原職后,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后,她們都按照軍級待遇了。而邵清廉因當時通訊落后,失去聯(lián)絡,加上文革丈夫被沖擊和家境變遷,一直中斷了與軍隊的聯(lián)系,未能恢復軍籍,在遺忘的角落,過著煎熬困苦的生活。
客居他鄉(xiāng)
邵清廉文革中從北京首都遷至冀順德府?,F(xiàn)邢臺市南大郭鄉(xiāng),村北,筑南郭草堂,丈夫詠文天祥,自己吟昭君出塞。久久仰望天空的大雁,牽動懷念故鄉(xiāng)的思緒。
晚年生活
老年大學
文革后期丈夫找-申訴,平反后恢復軍籍,留任地方,但仍清廉清貧。好景不長,丈夫于1985年秋去世,邵斷了依靠丈夫的工資經(jīng)濟來源,依靠子女贍養(yǎng)費生存下來,1997年至2003年秋客居石家莊兒子家,90歲的邵清廉報名上了石家莊市老年大學,中國老年日報報道了她《九旬老太上大學》的文章。
著書立說
邵清廉從80歲開始寫作,先后在《石家莊燕趙晚報》《中國老年生活報》《中國老年日報》發(fā)表文章,并獲三等獎。此間,邵清廉畫了許多畫,著書立說《軍馬女將》《軍旅生涯》《夢想成真》等回憶錄。
辭行謝世
2003年秋,邵清廉到邢臺市兒子家居住,病患連連,于2004年8月醫(yī)治無效病逝,享年91歲,立碑合葬于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部分骨灰寄于冀“雙鳳山”殿堂之上。國旗覆蓋在邵的身上,黨旗覆蓋在丈夫鄭新潮身上。邵逝前無職無權、無名無利,無聲無息。骨灰前沒有鮮花,也沒有綠草,天蒼蒼,野茫茫,人去也。
[以上內容由"九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