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趙中,原名趙忠杰,1928年6月出生,法庫縣孟家鎮(zhèn)東大房申村人。1935年至1938年,在東大房申村初級小學讀書。1939年至1940年,在法庫街公立大柴草市兩級小學(1940年改稱國民優(yōu)級學校)讀書。1941年至1944年,在奉天省立法庫國民高等學校讀書。1945年初,到新京(長春)大陸科學院商品材料檢定技術員養(yǎng)成所(二年制)學習。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養(yǎng)成所自動解散后,回家務農。1946年夏,入沈陽師資訓練所學習。同年秋,考入國立長白師范學院(原吉林師道大學,國民黨當局接收后改稱長白師范學院)英語系學習,到1948年初修完英語系二年級課程。
1947年秋,趙中在長白師院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參加過“反內戰(zhàn)、反抓丁、反饑餓”大-,并參與組織中共外圍組織——“漢字拉丁化學習會”,在學校師生中宣傳進步思想、團結進步力量。1948年3月,吉林解放后成立吉林大學,經(jīng)原長白師院中共地下支部推薦,正式參加革命工作,協(xié)助新領導人接收長白師院各部門。接收后,趙中任吉林大學總務科管理員,負責學校的糧秣供應和運輸。1948年5月,吉林大學與佳木斯東北大學合并,學校保送趙中到哈爾濱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原延安外語學校遷來,哈爾濱外語??茖W校和外語學院及黑龍江大學的前身)學習俄語,同時參軍。1949年秋,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同年11月,根據(jù)工作需要,趙中提前畢業(yè)(1986年獲補發(fā)的黑龍江大學本科畢業(yè)證書),被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航校任蘇聯(lián)專家的課堂翻譯,配合專家講授《飛機構造》、《飛行原理》、《跳傘技術》等科目。1950年秋,調任該航校訓練處長顧問翻譯,工作內容包括協(xié)助翻譯、編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空地勤學員訓練等各項制度和章程。1951年3月,趙中被調到中央軍委空軍訓練部編譯科,擔任新引進的蘇軍航空教材的翻譯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因病轉業(yè)到國家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四局(航空工業(yè)局)工作,先后任資料編譯室翻譯組長、資料組長,從事對引進的航空圖紙資料(飛機、發(fā)動機、特種設備等)的管理和翻譯工作。1956年1月,調入新成立的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圖書資料編譯室副主任、主任,情報和標準化科科長,同時兼任《航空材料》、《試驗室》兩內部刊物的主編。1960年調任該研究所辦公室主任。1961年末,航空材料研究所劃歸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為軍隊建制。趙中歷任該所辦公室主任、第一研究室代理政委。1963年7月,被任命為航空材料研究所第22研究室副主任(未到職),又被委任為研究所“五反”辦公室主任。1964年5月,任航空材料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從1965年“四清”運動開始,直到“文革”,趙中先后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殘酷破孩,以致雙腿傷殘,并被停止黨的生活。1974年平反,恢復工作,恢復黨的生活。1975年初,調入中國航空學會,任《航空知識》雜志部主任兼學會航空科普委員會負責人。
1979年12月,趙中奉調到國家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工作,任第628研究所(航空科技情報所)副所長兼總。1981年被評定為副編審。1982年初,國務院決定由航空工業(yè)部和航天工業(yè)部合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同年4月,航空工業(yè)部組成航空分卷編委辦公室,趙中任辦公室主任,并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委員會委員、航空航天史分支學科副主編。1982年10月起,任航空工業(yè)部航空工業(yè)史辦公室主任。1984年,趙中任《當代中國航空工業(yè)》委員會委員,并為部成員。1985年,參加國防科工委主編的《中國軍工史料叢書·航空卷》的編寫工作。1988年被評定為編審(同正研究員、教授)。1989年1月離休,享受中央副局職待遇。1989年12月,被聘為中國航空史研究會顧問。1991年2月,被聘為《航空百科詞典》分支學科編委會委員。1992年8月,被選為中國航空史研究會顧問。
1949年在空軍第一航校任蘇聯(lián)專家課堂翻譯以來,趙中長期從事空軍專業(yè)教學、教務和教材的翻譯工作,學習并掌握了大量航空知識,成為空軍訓練部門所急需的人才。因此,被上調到空軍訓練部工作。在擔任新引進的《蘇軍航空教材》的翻譯工作中,審校了蘇聯(lián)新交付的《飛行員駕駛規(guī)范》。該項工作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親自領導下進行的,審校小組成員還有強擊機師長孟力,殲擊機駕駛員、戰(zhàn)斗英雄劉玉堤等。趙中負責對俄文原意進行解釋。此項工作異常重要,如果飛行員對規(guī)范條文的理會出現(xiàn)稍許差錯,就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趙0色地完成了任務。在航空工業(yè)局資料編譯室工作期間,趙中先后從事對引進的飛機、發(fā)動機、特種設備等航空圖紙資料和圖書資料的翻譯和管理工作,全面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發(fā)展中國的航空工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以后,趙中擔任航空材料研究所管理、翻譯、情報和標準化工作以及中國航空學會的工作,并先后負責《航空材料》、《航空知識》等刊物的以及航空科普工作,為中國航空材料的研制提供了詳實資料,推動了航空材料學術研究和航空科普活動的開展。
在第三機械工業(yè)部航空科技情報研究所工作期間,趙中除完成所分工的工作外,主持并參加了國家和國防科工委交三機部承辦的多項大型圖書資料工程(書籍)的任務。1982年4月,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航空分卷》編委辦主任,趙中組織三機部所屬廠、所、院校500多名專家、學者,從撰寫條目到查閱資料,從到審校,歷時五年,于1985年12月,完成了出版任務。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的同時,作為《中國航空工業(yè)史》委員會委員和編委辦負責人,趙中負責籌劃征集資料、組織指導部屬廠、所、院、校、基地、站、庫,編寫企(事)業(yè)史;安排部屬司局編寫專業(yè)史。趙擔任《中國航空工業(yè)大事記》主編、《航空工業(yè)史料》主編,并把上述各部史料合成為《中國航空工業(yè)叢書》。到1989年離休前,完成《新中國航空工業(yè)大事記》100余萬字;《航空工業(yè)史料》35卷,400余萬字,連同企(事)業(yè)史、專業(yè)史在內,全部叢書總計約1000萬字。同期(1984年),趙中還參加了《中國軍工史料叢書·航空卷》的編纂工作,為其中《近代中國航空工業(yè)》一章的撰稿人。
1976年以來,除日常行政工作外,趙中以主要精力從事世界航空史的譯述和中國航空史的研究。1989年開始,趙中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參謀長姚峻、民航總局原資深領導人王乃天合作,組織編纂《中國航空史》,姚為主編,趙、王為副主編,歷時8年完成編纂任務。該書于1998年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約110萬字,近千幅圖片。趙中的航空史著述還有《中國航空史話》(《航空時報》1987—1988年連載)、《波音史話》(《航空史研究》雜志上連載)、《革命根據(jù)地航空》(為姜長英著《中國航空史》補編的第七章,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審校的航史著作有《飛行高度4000米(二次大戰(zhàn)德國航空史)》(空軍司令部譯,1978年空軍司令部出版)、《從中學生到飛機設計師(蘇聯(lián)飛機設計師雅科福列夫回憶錄)》(羅明等譯,知識出版社1984年出版)、《飛機發(fā)展的幾個階段》(秦丕釗、顧誦芬譯,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89年出版)、《我怎樣設計飛機——美國飛機設計師凱利·約翰遜自傳》(程不時、趙中合譯,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0年出版)、《世界飛機大觀(1969年出版)》(孟鵲鳴譯,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50年以來,趙中曾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8月,榮立三等軍功1次。1953年8月,立三等軍功1次,并被在全軍通令嘉獎。1988年4月,參與完成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獲航空工業(yè)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趙中被記二等功1次。1993年12月,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的為《大百科全書》“工作做出重大貢獻”榮譽證書。1996年9月,趙中被中國航空工業(yè)總公司(原航空工業(yè)部)科技情報研究所授予“從事航空科技情報四十年”特別榮譽獎。1997年,趙中因參與編纂《中國軍工史料叢書·航空卷》,獲國防科工委中國軍工史料叢書編委會表彰證書。
[以上內容由"風中沙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