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嘎罕扎布村】SHANGGAHANZHABUCU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10公里。由駐地上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嘎罕扎布努圖克(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兩家子區(qū)(七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村;1956年歸格斯戶鄉(xiāng)管轄,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嘎罕扎布大隊;1979年經上級批準,該大隊劃分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兩個大隊,本大隊命名為上嘎罕扎布大隊,隸屬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為上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積733公頃。主要種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455戶,人口1617人。其中蒙古族139人,滿族21人,其余為漢族。轄2個自然屯,共有4個村民小組。隸屬吉拉吐鄉(xiāng)。
【上嘎罕扎布】SHANGGAHANZHABU
蒙語組合。為上嘎罕扎布村駐地。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下嘎罕扎布蒙古族地主傅姓招佃戶來此開荒立戶,由于屯址設在嘎罕扎布屯南坎上,故取名上嘎罕扎布?!案潞痹肌毕得烧Z,漢語意為野豬溝。有359戶,人口125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滿族2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上嘎罕扎布村。
【哈瑪爾站】HAMAERZHA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11公里。建于1935年(偽康德2年)。長白鐵路1935年通車,在此設一車站,因距哈瑪屯較近,故取名哈瑪站。當時鐵路工人李萬明、劉連成、王玉等幾家遷此居住,后住戶逐漸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瑪站?!肮敗毕得烧Z,音譯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進行音譯調整,蒙語正音為“哈瑪爾”,漢語意為鼻子。有96戶,人口361人。其中蒙古族19人,其余為漢族。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上嘎罕扎布村。
人口 | 面積 | 行政代碼 | 郵編 | 區(qū)號 | 地圖 |
---|---|---|---|---|---|
-- | -- | 220721204 | 138000 | -- | 查看 上嘎罕扎布村谷歌衛(wèi)星地圖 |
地區(qū) | 人口 | 面積 | 下屬行政區(qū)域 | 衛(wèi)星地圖 |
---|---|---|---|---|
暫無數據 |
地區(qū) | 簡介 |
---|---|
咚勒赫村 |
【咚勒赫村】DONGLEHECUN 蒙語。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8公里。由所轄咚勒赫屯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轄于嘎罕扎布努圖克(區(qū))管轄為登樓庫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屬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登樓庫村。1956年劃歸七家子鄉(xiāng)管轄為登樓庫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為登樓庫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登樓庫大隊?!暗菢菐臁毕得烧Z音譯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進行調整,正音為“咚勒赫”,1983年改村建制,為咚勒赫村。耕地面積1182公頃,有727戶,人口2662人。其中蒙古族199人,滿族41人,其余為漢族。轄4個自然屯,共有7個村民小組。隸屬吉拉吐鄉(xiāng)。 【小地窩棚】XIAODIWOPENG 為咚勒赫村駐地。建于1936年(偽康德3年)。由農安縣哈拉海漢族住戶??泶舜顐€臨時的小窩棚拓荒種地,后住戶增多,在此形成屯落,得名小地窩棚。有171戶,人口670人。其中蒙古族12人,滿族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咚勒赫村。 【東咚勒赫】DONGDONGLEHE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蒙族住戶包姓從遼寧赤峰地區(qū)遷入此地,后隨本旗成為王爺的奴隸,派遣到此拓荒種地。傳說早在哈達山前有個石洞,人稱為仙人洞。其洞彎彎曲曲內有雕塑的石人、石馬,每逢風雨或大霧天氣就發(fā)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像大車鈴的響聲。形成屯落故得名咚勒赫?!斑死蘸铡毕得烧Z,漢語意為鈴響聲。后因屯西側的西店屯改稱為西咚勒赫,故本屯改為東咚勒赫。漢人遷入誤稱為登樓庫,蒙語音譯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調整,正音為“咚勒赫”。有346戶,人口1205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滿族40人,其余為漢族。共有3個村民小組。轄于咚勒赫村。 【西咚勒赫】XIDONGLEHE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建于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東咚勒赫遷來蒙古族住戶胡姓,人稱胡七爺,到此拓荒立屯,并開設一處大車店,曾用名“西店”,后因該屯落在咚勒赫之西,故改稱為西咚勒赫?!斑死蘸铡毕得烧Z,漢語意為鈴響聲。有141戶,人口544人。其中蒙古族15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咚勒赫村。 【嘎拉吐溝子】GALATUGOUZI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11公里處。始建于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由蒙古族住戶名包嘎勒得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附近有一條溝,來往行人在經過此溝口,人們稱嘎拉吐溝子。后形成屯落,以溝得名。嘎拉吐系蒙語,漢語意為出口。有69戶,人口243人。其中蒙古族4人,其余為漢族。共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咚勒赫村。 【小良種場】在吉拉吐小后屯分出,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7公里。1975年公社在此設良種場,共有112戶,448人,其中少數民族7人。耕地面積105公頃。2003年,糧食總產量850噸,農、林、牧、副、漁業(yè)及其它總收入176萬元,人均收入3500元。有1個村民小組。 |
下嘎罕扎布村 |
【下嘎罕扎布村】XIAGAHANZHABUCU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9公里。由駐地下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嘎罕扎布努圖克(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兩家子區(qū)(七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村;1956年歸格斯戶鄉(xiāng)管轄,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嘎罕扎布大隊;1979年經上級批準,該大隊劃分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兩個大隊,本大隊命名為下嘎罕扎布大隊,隸屬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為下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積287公頃。主要種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330戶,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滿族20人,其余為漢族。轄1個自然屯,共有3個村民小組。隸屬吉拉吐鄉(xiāng)。 【下嘎罕扎布】XIAGAHANZHABU 蒙漢語組合。為下嘎罕扎布村駐地。建于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受旗王爺分封的蒙族傅姓遷入此地拓荒立屯,由于在屯西北處有一山溝,時有野豬出沒,曾得名嘎罕扎布。之后又新建一屯,取名上嘎罕扎布,因該屯位于坎下,故改稱為下嘎罕扎布?!案潞痹肌毕得烧Z,漢語意為野豬溝。有330戶,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滿族20人,其余為漢族。有3個村民小組。轄于下嘎罕扎布村。 |
上嘎罕扎布村 |
【上嘎罕扎布村】SHANGGAHANZHABUCU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10公里。由駐地上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嘎罕扎布努圖克(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兩家子區(qū)(七區(qū))管轄為嘎罕扎布村;1956年歸格斯戶鄉(xiāng)管轄,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嘎罕扎布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嘎罕扎布大隊;1979年經上級批準,該大隊劃分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兩個大隊,本大隊命名為上嘎罕扎布大隊,隸屬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為上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積733公頃。主要種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455戶,人口1617人。其中蒙古族139人,滿族21人,其余為漢族。轄2個自然屯,共有4個村民小組。隸屬吉拉吐鄉(xiāng)。 【上嘎罕扎布】SHANGGAHANZHABU 蒙語組合。為上嘎罕扎布村駐地。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下嘎罕扎布蒙古族地主傅姓招佃戶來此開荒立戶,由于屯址設在嘎罕扎布屯南坎上,故取名上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語,漢語意為野豬溝。有359戶,人口125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滿族2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上嘎罕扎布村。 【哈瑪爾站】HAMAERZHA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11公里。建于1935年(偽康德2年)。長白鐵路1935年通車,在此設一車站,因距哈瑪屯較近,故取名哈瑪站。當時鐵路工人李萬明、劉連成、王玉等幾家遷此居住,后住戶逐漸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瑪站?!肮敗毕得烧Z,音譯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進行音譯調整,蒙語正音為“哈瑪爾”,漢語意為鼻子。有96戶,人口361人。其中蒙古族19人,其余為漢族。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上嘎罕扎布村。 |
扎罕布勒格村 |
【扎罕布勒格村】ZHAHANBULEGECUN 蒙語。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6公里。由駐地扎罕布勒格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扎罕布勒格努圖克(區(qū))管轄,為扎罕布勒格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屬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扎罕布勒格村;1956年歸七家子鄉(xiāng)管轄,為扎罕布勒格管理區(qū);1962年改稱為扎罕布勒格大隊;1983年改村建制,為扎罕布勒格村。耕地面積890公頃,主要作物為水稻,盛產白砂子,有708戶,人口2749人。其中蒙古族79人,滿族7人,其余為漢族。轄3個自然屯,共有9個村民小組。隸屬于吉拉吐鄉(xiāng)。 【扎罕布勒格】ZHAHANBULEGE 蒙語。為扎罕布勒格村駐地。建于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旗王府派遣府內奴隸包姓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建在山邊泉眼附近處,故得名扎罕布勒格?!霸辈祭崭瘛毕得烧Z,漢譯為邊上的泉子。有475戶,人口1901人。其中蒙古族53人,其余為漢族。共有6個村民小組。轄于扎罕布勒格村。 【常家圍子】CHANGJIAWEIZI 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9公里。建于1935年(偽康德2年)。由漢族住戶常姓從新立鄉(xiāng)常家圍子搬遷到此拓荒立屯,并在屯四周筑起土圍子。有76戶,人口298人。其中蒙古族8人,滿族4人,其余為漢族。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扎罕布勒格村。 【小黑崗子】XIAOHEIGANGZI 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7公里。建于1938年(偽康德5年)。由漢族住戶李海騰(扎罕布勒格包姓地主的管事)從扎罕布勒格遷移此地開荒立屯。因在屯附近有一個小黑土崗子,故得名“小黑崗子”。有157戶,人口550人。其中蒙古族18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扎罕布勒格村。 |
扎拉吐村 |
【扎拉吐村】ZHALATUCUN 蒙語。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由所轄西扎拉吐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轄于吉拉吐努圖克(區(qū))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扎拉吐村;1956年劃歸朝鮮民族鄉(xiāng)管轄為扎拉吐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扎拉吐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扎拉吐大隊;1983年改村建制,為扎拉吐村。耕地面積563公頃,主要種植水稻作物。有580戶,人口2125人。其中蒙古族101人,滿族3人,其余為漢族。轄3個自然屯,6個村民小組。隸屬于吉拉吐鄉(xiāng)。 【老七家子】LAOQIJIAZI 為扎拉吐村駐地。建于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由漢族住戶趙金山、趙海山、白金山、閆姓和蒙族住戶白那薩、趙-七家由遼寧省赤峰縣山都塔搬遷至此,為長久定居在郭爾羅斯,由漢族改為蒙族(除閆姓外),并歸隨那拉街廟,做那拉街廟的奴隸,廟上指派這七家到此拓荒立屯,故得名道日格爾?!暗廊崭駹枴毕得烧Z,漢譯為七家子。后漢人遷入,俗稱為七家子。以后此屯東南又建一屯,也取名為七家子,因本屯先建,故改稱為老七家子。有199戶,人口697人。其中蒙古族52人,滿族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扎拉吐。 【西扎拉吐】XIZHALATU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始建于清朝嘉慶初期。由旗王府派府內奴隸蒙族譚姓一家到此開荒立屯。在屯址東側附近有一小土丘,上面長滿芳馨的野草,故得名扎拉吐?!霸隆毕得烧Z,漢譯為香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該屯與大隊重名又不居一地,為加以區(qū)別,由于位于大隊之西,冠首“西”字,故改稱為“西扎拉吐”。有191戶,人口765人。其中蒙古族42人,滿族2人,其余為漢族。共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扎拉吐村。 【閆家圍子】YANJIAWEIZI 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南4公里。建于1938年(偽康德5年)。由漢族住戶閆殿祥從老七家子遷入此地立屯,為防土匪,在屯四周筑起土圍墻,故得名為閆家圍子。有190戶,人口663人。其中蒙古族7人,其余為漢族。共有2個村民小組。轄于扎拉吐村。 |
老吉拉吐村 |
【老吉拉吐村】LAOJILATUCUN 現也稱吉拉吐村。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西6公里。由駐地老吉拉吐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吉拉吐努圖克(區(qū))管轄,為吉拉吐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吉拉吐村;1956年劃歸朝鮮民族鄉(xiāng)管轄,為吉拉吐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吉拉吐管理區(qū);1962年孜為吉拉吐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老吉拉吐村與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區(qū)別,改稱為老吉拉吐大隊;1983年改村建制,為老吉拉吐村。有耕地902公頃,主要種植水稻作物。有848戶,人口3392人。其中蒙古族206人,滿族65人,其余為漢族。轄一個自然屯,共有6個村民小組。隸屬于吉拉吐鄉(xiāng)。 【老吉拉吐】LAOJILATU 蒙漢語組合。為老吉拉吐村駐地。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旗王爺差遣府內-名“道木敦”到現吉拉吐東北5華里處一座小山上建屯。傳說,每逢霧天,凌晨偶見屯西南方向上空,有霧氣沼沼,熠熠發(fā)光,似紅纓彩帶在出現,日出霧消纓影遁去,王爺得知后,認為紅纓光照下是塊寶地,遂即指令將屯移址,故取名為“吉拉吐”。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老吉拉吐村與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以示區(qū)別,改稱為老吉拉吐。吉拉吐系蒙語,漢語意為纓。有635戶,人口2577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滿族60人,其余為漢族。轄一個自然屯,共有5個村民小組。轄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前屯】JI LA TU XIAO QIAN TU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建于1970年。大隊為便于土地耕種,決定由老吉拉吐遷出一個生產隊來此立屯,因屯址位于老吉拉吐屯前,故得其名?!凹隆毕得烧Z,漢語意為纓。有91戶,人口367人。其中蒙古族21人,滿族4人,其余為漢族。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后屯】JI LA TU XIAO HOU TUN 蒙漢語組合。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7公里。建于1959年。由漢族住戶劉永林等二十余家從吉拉吐管理區(qū)遷此立屯,曾取名新開號。當時劃歸老吉拉吐管理區(qū)所轄編為第九生產隊。由于屯址座落在老吉拉吐北面,后更名為吉拉吐小后屯。1975年公社在此設良種場,“吉拉吐”系蒙語,漢語意為纓。有112戶,人口448人。其中蒙古族7人,滿族1人,其余為漢族。有1個村民小組。轄于老吉拉吐村。 |
七家子村 |
【七家子村】QIJIAZICUN 位于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4公里。由駐地七家子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歸吉拉吐努圖克(區(qū))管轄,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七家子村;1956年劃歸七家子鄉(xiāng)管理為七家子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七家子管理區(qū);1962年,改稱為七家子大隊;1983年改為村建制,為七家子村。耕地面積為700公頃,主要種植水稻作物。有730戶,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滿族19人,其余為漢族。轄一個自然屯,共有8個村民小組。隸屬于吉拉吐鄉(xiāng)。 【七家子】QIJIAZI 為七家子村駐地。建于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當時由北京吉大人來此拓荒,本旗王爺又派府內大管家白依哈,遷此協助經營。當時從王爺府內又遷來包、梁、高、胡、王等七家奴隸來此拓荒立屯,曾取名“道欒格日”漢譯為七家子。后漢人相繼遷入此屯,習稱七家子至今。有730戶,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滿族19人,其余為漢族。轄一個自然屯,共有8個村民小組。轄于七家子村。 |
錫伯屯村 |
【錫伯屯村】XIBOTUNCUN 為吉拉吐鄉(xiāng)政府駐地。以駐地錫伯屯得名。1940年(偽康德7年)轄于吉拉吐努圖克(區(qū)),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復后歸吉拉吐區(qū)(八區(qū))管轄為錫伯屯村;1956年劃歸朝鮮民族鄉(xiāng)管轄為錫伯屯管理區(qū);1958年歸吉拉吐公社管轄,仍為錫伯屯管理區(qū);1962年改稱為錫伯屯大隊;1983年改村建制,為錫伯屯村。耕地面積為481公頃,主要種植水稻。有835戶,人口3248人,其中錫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滿族5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8個村民小組。隸屬于吉拉吐鄉(xiāng)。 【錫伯屯】 XI BO TUN 為吉拉吐鄉(xiāng)錫伯屯村駐地。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當時清朝廷下詔書,指令錫伯族漁民在松花江捕撈鰉魚,并放池里圈養(yǎng),待冬季送到北京朝廷,專供皇帝膳食用。時值一錫伯族有劉、關、唐三姓漁民的船只首先往來松花江捕撈鰉魚,后搬遷至此,長久定居在松花江岸邊,相繼戶數增多,形成屯落后,故得名錫伯屯。有835戶,人口3284人,其中錫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滿族51人,其余為漢族。共有8個村民小組。轄于錫伯屯村。 |
暫無數據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