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口村位于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觀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孫朝議大夫俞杲建村,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
汪口村山環(huán)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地靈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鐘靈”之地,歷史上這里文風鼎盛,人文蔚起,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商賈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
汪口村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xiāng)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雖經千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
人口 | 面積 | 行政代碼 | 郵編 | 區(qū)號 | 地圖 |
---|---|---|---|---|---|
-- | -- | 361130103 | 333213 | -- | 查看 汪口村谷歌衛(wèi)星地圖 |
地區(qū) | 人口 | 面積 | 下屬行政區(qū)域 | 衛(wèi)星地圖 |
---|---|---|---|---|
暫無數(shù)據 |
地區(qū) | 簡介 |
---|---|
篁嶺村 |
篁嶺村位于婺源縣石耳山腳下。篁嶺村近150戶人家,其房屋全部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的結構開式特殊,農家一樓大門前臨大路,大門后是廳堂;戶戶二樓開后門、架天橋即可達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墻,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連成一體,用以晾曬農副產品,較好地解決了坡地建村、無平坦處曬農作物的矛盾。村民們還使用竹曬簟,用它曬晾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的收獲季節(jié),房屋間成了曬簟的世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黑色屋頂之間層層疊層層,碩是壯觀。這里是畫家和攝影家的樂園,有關篁嶺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 篁嶺建村歷史約500年,村口有80多株紅豆杉,都有500年左右的樹齡。紅豆杉中還隱藏著方竹、觀音竹、香榧樹。屋外的小方塘里,均養(yǎng)殖一些紅、綠、黑、白、花等各色的魚種。 篁嶺村最著名的是“曬秋”。篁嶺順著山勢而建,村中很少有平地,正因為如此,每家的房屋樓上都有木頭曬欄,擱上曬盤就可以曬稻谷、辣椒等農作物了,其中尤以紅艷艷的辣椒最受攝驢喜歡。 |
汪口村 |
汪口村位于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觀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孫朝議大夫俞杲建村,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 汪口村山環(huán)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地靈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鐘靈”之地,歷史上這里文風鼎盛,人文蔚起,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商賈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 汪口村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xiāng)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雖經千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 |
暫無數(shù)據
暫無數(sh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