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岙村位于涌泉鎮(zhèn)區(qū)西北部,距鎮(zhèn)區(qū)4公里,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227戶,762人,果園面積2094畝,其中柑橘面積1463畝。全村種橘195戶,總產量2500噸,總產值520萬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柑橘是我村的主導產業(yè),在我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柑橘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改善基礎,加速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村兩委始終圍繞“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產業(yè)化發(fā)展,品牌化經營”這一思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結合本村實際,開展生態(tài)高效柑橘產業(yè)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
人口 | 面積 | 行政代碼 | 郵編 | 區(qū)號 | 地圖 |
---|---|---|---|---|---|
-- | -- | 331082110 | 318000 | -- | 查看 西岙村谷歌衛(wèi)星地圖 |
地區(qū) | 人口 | 面積 | 下屬行政區(qū)域 | 衛(wèi)星地圖 |
---|---|---|---|---|
暫無數據 |
地區(qū) | 簡介 |
---|---|
塘頭村 |
塘頭村地處椒江和臨海交界處,享有臺州城市后花園之美譽。全村780戶,人口2336人,黨員56名,村兩委干部10人,是涌泉鎮(zhèn)主要行政村。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經濟發(fā)展較快,集體經濟比較雄厚。2003年時,村民人均收入3800元,大部分人外出務工經商。2008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已增至7000元。該村在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方面,村基層文化俱樂部、老年協(xié)會實現了規(guī)范化建設,擁有一所村校,村內道路實現水泥硬化。在基層組織方面,村黨支部發(fā)揮了政治核心作用,兩委關系比較協(xié)調,班子成員比較團結,基層組織具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凝聚力。在組織發(fā)展中,重視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塘頭村的經濟在不遠將來上一個新臺階?! ? |
西戎旗村 |
西戎旗村(駐地西洋)口的公路旁,高高地豎著一根高約4.5米、周長1米左右的八角形石柱。石柱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上部好似石雕的翹角小涼亭,亭內可存放一盞燈籠。中部是石柱的主體,其中七個面分別刻著:“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本方當境管界里域尊神”、“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0諸天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文殊普賢菩薩”、“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還有一面刻著“大清龍飛同治己巳孟冬吉旦重建”。下部就是底部,大約有0.8米長的石柱埋在地下,主要用來固定石柱。這根石柱的名稱應為“佛號柱”或“石柱燈”,其重建時間是1869年,距今已有132年了。其始建年代不詳。 為何要豎這根佛號柱呢?這里還流傳著一個令人深思的傳說。 相傳數百年前,靈江北岸一帶農田年年鬧災荒,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常常外出逃荒。這樣,就有人研究起本地的風水來。有一年春天,本是百花盛開、麥苗嫩綠的季節(jié),但是這里的麥苗卻是又黃又短,眼看長不出麥子來。這時有人說:莫非馬頭山的馬活起來了,吃的“戎旗西洋的麥,糞卻拉在汛橋馬宅”。這個發(fā)現非同小可,于是就請人商量解救的辦法。這樣,就請石匠雕鑿出這根石柱——當地稱它為“馬嚼子”,其意為讓“馬嚼子”卡住馬的嘴巴,不讓它吃西洋一帶的稻麥。自從豎起這根“馬嚼子”后,這一帶的稻麥年年有收成了。 “0”中的1966年,有人將這根石柱推倒,誰知1967年這里剛好遇上大旱,于是有人就議論天氣干旱是由于石柱倒地造成的,這樣這根未被敲碎的石柱又重新豎立在西戎旗村口,從此再也沒有人來動這根石柱了。 一座馬頭山與一根石柱產生的傳說,說明古代先人們難以用科學預測天氣變化,只好去祈求-保護。這根石柱就是古代人民祈求天地-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五谷豐登的象征。 |
沙渚村 |
沙渚村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風光旖旎,村莊四周綠樹成蔭,村間桔香彌漫,令人心曠神怡,是靈江水域上的一個島嶼村莊,面朝馬頭山,東臨83省道。1998年村民集資建起了沙渚大橋,交通比較便利,距離臨海市區(qū)17公里、涌泉鎮(zhèn)區(qū)10公里。沙渚村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村共有人口1278人,山林面積1006畝,園地面積730畝,主要以種植柑橘、葡萄、桑葚等水果為主要產業(yè)。村人均收入9200元每年?! ? |
涇西村 |
西岙村位于涌泉鎮(zhèn)區(qū)西北部,距鎮(zhèn)區(qū)4公里,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227戶,762人,果園面積2094畝,其中柑橘面積1463畝。全村種橘195戶,總產量2500噸,總產值520萬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柑橘是我村的主導產業(yè),在我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柑橘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改善基礎,加速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村兩委始終圍繞“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產業(yè)化發(fā)展,品牌化經營”這一思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結合本村實際,開展生態(tài)高效柑橘產業(yè)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
橫山前村 |
涌泉鎮(zhèn)橫山前村位于涌泉鎮(zhèn)東南部,83省道沿線,靈江河水從村南而過。村內共有10個村民小組,528戶,1787人。村內有園地1550畝,山林面積1270畝。2008年底,全村集體經濟收入174萬元,村級經濟總收入達1376萬元。地處涌泉無核蜜桔主產區(qū)的橫山前村農業(yè)以柑橘、楊梅種植為主,柑橘、楊梅品質優(yōu)良,深受客戶喜愛。村內販銷大戶將柑橘銷售到全國各地,給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涌泉蜜桔聲名遠播。 臨海涌泉鎮(zhèn)蜜桔以“天下一奇,吃桔帶皮” 而聞名中外,經農業(yè)部質檢中心檢測,評定臨海蜜桔為“果形整齊,色澤亮麗, 果皮細薄,肉質脆嫩,汁多化渣,風味濃郁,品質極優(yōu)”。 是送禮,單位發(fā)放福利的首選! 目前,臨海全市有柑桔基地18萬畝,從沿海平原至西部山區(qū)已形成連綿相續(xù)的“百里桔帶”和涌泉萬畝優(yōu)質果基地。全市年產蜜桔23萬噸,直接和間接從業(yè)人員達25萬人,年產值3.8億元,成為臨海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yè)。 為實現臨海市柑桔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以“創(chuàng)名牌、樹特色”為中心,一邊從日本、韓國引進了修剪、栽培和桔果機械分選技術;一邊大力開展柑桔名牌工程建設,建立了萬畝柑桔優(yōu)質果基地和一個占地505畝的省級柑桔示范園區(qū),年產名優(yōu)桔10萬噸,其中示范園區(qū)畝產3600公斤,畝產值5500多元,1998年10月通過省級驗收。1999年11月被國家外國專家局列為全國唯一的“智力引進示范基地”。 名牌工程建設,提高了臨海蜜桔品質,經農業(yè)部質檢中心檢測,評定為“果形整齊,色澤亮麗,果皮細薄,肉質脆嫩,汁多化渣,風味濃郁,品質極優(yōu)”?! ? |
前大岙村 |
涌泉鎮(zhèn)前大岙村位于涌泉鎮(zhèn)玉峴工作區(qū),全村108戶,383人共3個村民小組,2008年村級經濟總收入達449萬元。 村內以柑橘、楊梅種植為主,園地面積400畝、山林面積312畝,村黨支部書記陳素蘭以超前的眼光,大力推進村級柑橘種植產業(yè)化發(fā)展,2008年,大岙村獲臨海市、臺州市兩級“效益農業(yè)強村”榮譽稱號。2008年底,前大岙村還順利完成了村內水泥路面硬化工程,通過了臨海市級村莊整治驗收工作。前大岙村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以全新的面貌走上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 |
爐頭村 |
爐頭村位于83省道沿線,依靈江之水,是臺金高速出口匝道區(qū)域,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yōu)越,村莊環(huán)境優(yōu)美.全村總人口達到2072人,其中10個村民小組,10位村干部,53名黨員。全村耕地面積873畝,山林面積385畝,以種植柑橘為主,繡衣制造為輔。 |
新前塘村 |
新前塘村位于中國無核蜜桔之鄉(xiāng)--涌泉鎮(zhèn),靈江北面,離鎮(zhèn)區(qū)2.5公里。村內,一條渠道由西向東蜿蜒,將前塘村分割成南北兩塊。全村共1980人,將近600戶,房屋間數577間,參加農房保險的有563間,低保戶有14戶。全村共有黨員42名,其中一名為預備黨員。村兩委成員共12人,尹小東擔任村書記,尹撐順為村主任。村里以種植柑橘、楊梅和枇杷為主,其中,橘子是主要農產品。水果種植面積為1400畝,08年農田橘樹凍死后,在鎮(zhèn)政府的領導下,全村動員將凍死的橘樹全面清理干凈,將近100畝農田成為小龍蝦養(yǎng)殖基地。 |
蘭田村 |
蘭田-----位于臺州涌泉的北邊,海拔600多米,面積10平方公里,屬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瀕臨東海,距海岸直線距離約10公里,要是天氣晴朗,可直視一江山和大陳,東接杜橋,十八潭勝景就在境內,西鄰牛頭山水庫,從蘭田步行到庫區(qū)僅僅0.5小時,北與小芝接壤,在地形上頗與高原地形相似,山上地勢平坦(火山口),有南北二高峰,尢以南高峰最為奇特,峰頂是一個天然的大草坪,面積約15000平方米,沒有一棵樹木,也沒有喬木和灌木,是一個純粹原始草坪,屬省內罕見. 1.天然大草坪。蘭田地勢高峻,雄居群山之巔,如果能從高空俯視蘭田,則會發(fā)現整個蘭田鄉(xiāng)很像一艘巨大的船,南北二高峰很像船頭船尾。南高峰峰頂是一個天然大草坪,像船頭,面積約15000平方米,沒有一棵樹木,也沒有喬木和灌木,是一個純粹的原始草坪。網上驢友們說在這么高的山上有這么大面積的草坪在全省也是少見的。 2.石頭古屋。山上原來由于交通不方便,造房子一般是就地取材。石頭的路面現有的被腳磨得光亮,石頭的墻面長滿了青苔。為了防止瓦片被風刮走屋頂還壓著許多石頭,和海島石塘的建筑有點相似。 3.天湖。“天湖”這名是被來蘭田游玩后的人起的名,其實在當地就是用來灌溉的水庫,水庫狀似葫蘆,又叫“葫蘆岙水庫”。水質相當好,碧波蕩漾,有山頂天池之美譽。 4.白頭城遺址。在蘭田的東林村西北邊約1.5公里處,曾有一座古老的白頭城。此城高約2米,寬1.2米左右,是用天然石塊疊砌的,建在一座寬闊而平坦的山崗上。 5.十八彎的盤山公路。從涌泉自駕車到蘭田爬盤山公路只有14多公里路,這條路是蘭田人民在上世紀70-80年代一錘一鑿用手挖肩挑的方式花了10多年時間開鑿起來的。 6.千畝竹園。 7.十八潭。四周山勢險峻,樹木蒼翠,風景優(yōu)美,瀑布落差有100多米,氣勢磅礴。 8.梯田。 9.蘭田的霧。山高容易發(fā)霧,但不同的山有不同的霧境?!案咛幉粍俸鹞枧逵?,何似在人間”,蘇東坡的這句詞兒好像就是為這蘭田而寫的。 10.露營看日出。 |
外岙村 |
外岙村位于中國無核蜜桔之鄉(xiāng)--涌泉鎮(zhèn)東側,距鎮(zhèn)區(qū)約1公里,西鄰千年古剎延恩寺,東枕南屏山,坐擁萬畝高品質柑橘園,蘭涌公路經村而過,是涌泉鎮(zhèn)柑橘主產區(qū)之一。全村共233戶744人,村兩委班子8人,黨員25人,村民代表30人,橘園1500畝,山林500畝,2011年村級集體收入1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694元。 近年來,外岙村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積極開展生態(tài)文明村建設,以做大、做強特色農業(yè)為理念,著力發(fā)展觀光農業(yè),先后獲得全國綠色小康村、浙江省興林富民示范村、浙江省農家樂特色村、臺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臺州市農業(yè)特色產業(yè)強村、臺州市民主法治村、臺州市計劃生育示范村、臺州市生態(tài)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一、基礎設施齊全。 一是村民活動中心建設。投入100多萬元建成700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設有會議室、遠教播放室、計生服務室、廣播室等,方便村兩委辦公,也方便村民開展各類活動。二是基層文化廣場建設。投入資金70萬元建立村級文化廣場,包含影視娛樂室、農家書屋、培訓室、棋牌室、臺球室、乒乓球室等;配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終端服務機3臺;文體廣場硬化場地面積1000平方米,綠化面積300平方米;標準籃球場,全民健身活動器材20件;建有永久性文化長廊2個,用于科技、農技、婦聯(lián)、共青團、教育等部門資源的宣傳,方便群眾獲取各方面知識信息。三是農耕文化展示廳。利用現有三間二層房屋,240平方米,投資50萬元建立農耕文化展示廳。主要收集農家生產、生活的傳統(tǒng)用具100多件,并配有圖文說明,既喚起民眾對農耕文化的追憶,也使孩童充分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二、注重民生工程。外岙村積極響應鎮(zhèn)黨委、政府號召,設立村民生會客室,積極幫助群眾解決生活生產問題,并建成老人洗衣房,每月兩次幫助老人清洗被褥等床上用品;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推進村郵站建設,配備一名村郵員,每周三天負責派送全村報紙、信件,并開設相關網上郵站服務,如話費充值,方便群眾。 三、注重特色產業(yè)。目前農家樂休閑旅游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日趨完善,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農家樂旅游接待能力不斷增強,農家樂休閑旅游框架已初具雛形。全村農家樂經營戶26家,三星級13家,二星級9家,一星級4家。2011年,順利爭創(chuàng)了省農家樂特色村。農家樂發(fā)展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擁護,特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前景良好。 四、注重文體隊伍建設。充分利用本村現有的文體設施,根據廣大婦女的興趣愛好,遵循自愿報名原則,組建了腰鼓、排舞、木蘭扇、刺繡四支文體隊伍。各支隊伍積極參與鎮(zhèn)、市組織的各類活動,在橘花節(jié)、柑橘節(jié)上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文體隊伍是本村的一大亮點,不僅豐富了婦女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增強審美情操,提升了婦女的整體素質,還為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沙巷村 |
臨海市涌泉鎮(zhèn)沙巷村地處涌泉鎮(zhèn)西部,靈江、83省道橫穿村南,由原里沙巷村移居合并而成,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目前有三家企業(yè)落戶我村。400多畝江涂頻臨靈江,有待開發(fā),非常適宜新興產業(yè)——造船業(yè)。 全村戶籍人口560多人,170戶,外來人口300多人,園地面的710畝,山林面積2350畝,07年底村民人均收入達到8100多元。 近年來,村兩委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不斷加大村莊整治力度,提升村莊品質,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文明素質的軟件上多上了一個新臺階。05年被臨海市評為村莊整治合格村,同年在臨海市“兩年”活動競賽中榮獲發(fā)展工業(yè)“二等獎”。06年在創(chuàng)建“先鋒工程”中被臨海市評為“五好村黨支部”和生態(tài)示范村。并多次被鎮(zhèn)黨委政府評為先進集體。 展望未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衛(wèi)生整潔,鄉(xiāng)風文明的新沙巷村正在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 |
三村村 |
三村地處靈江北岸省道臨前線沿邊,使涌泉鎮(zhèn)政府的所在地,也是聞名遐邇的“三條嶺”蜜桔產地。全村共有634戶,1938人,耕地面積550畝。改革開放以來,三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經濟。積極加快集鎮(zhèn)建設步伐,開發(fā)了豐收路,延伸了雙閘路,拉開了涌泉鎮(zhèn)新區(qū)的框架。依托鎮(zhèn)集優(yōu)勢,建造了高檔次的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涌泉車站等場所,使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fā)展壯大。 07年,我村集體經濟達到120萬,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07年我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黨支部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使群眾安居樂業(yè)。歷年來,我村多次被評為“治安安全先進村”、“經濟強村”、“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治保會”、“文明村”、“涌泉鎮(zhèn)黨員電化教育示范點”等等。 |
西洋村 |
西洋村坐落在浙江省臨海市涌泉鎮(zhèn)83省道沿線,全村共有322戶,常住人口1178人,生產小組12隊,黨員49人,村民代表36人(其中黨員14人),人均收入6182元,農村集體收入714萬元. 一、村居環(huán)境優(yōu)美 本村環(huán)境優(yōu)美,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全村實現了道路硬化,在主干道鋪設了水泥路面,河道進行了砌塊.配備了全民健身器材和遠程教育播放室.在2007年達到臨海市整治村標準. 二、發(fā)展特色經濟農產品 盛產素有”天下一奇,吃桔帶皮”的特色經濟作物“涌泉蜜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充分的光照,造就涌泉蜜橘獨特的品質,獲得高達50元/斤的可觀經濟價值。勤勞的西洋村民還相繼引進適合本地土壤的四季經濟農作物,春季的桑果,夏季的葡萄、梨;秋、冬季的桔子;吸引了很多批發(fā)商前來批發(fā)采購。 |
梅峴村 |
梅峴村位于涌泉鎮(zhèn)西南部,沿83省道而建,原有梅峴、石灶頭兩個自然村,1991年梅峴自然村遷移至石灶頭,合二為一。全村265戶、963人,是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8567元。梅峴村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好加快發(fā)展這一文章: 一是突出重點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我村以種植柑桔為主,總的種植面積有2000余畝,年產量2000噸,年銷售額550萬元。僅去年,就開發(fā)優(yōu)質桔園600畝,柑橘已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2005年9月,我村成立了梅尖山合作社,“梅尖山”牌無核蜜桔被評為為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2006年,農業(yè)部在我村建立寬皮柑橘項目實施基地;2007年,完成了生態(tài)柑橘園區(qū)規(guī)劃,鎮(zhèn)“一卡一點一服務”工作在我村試點;去年12月上旬,省發(fā)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工作會議領導到我村參觀考察。這一切加快了我村柑橘產業(yè)發(fā)展,也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服務平臺。我村的部分村民還將涌泉蜜桔種到外省市去,以當地的品牌和技術為基礎,通過在外承包土地,創(chuàng)下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今年,我村計劃在村內建一個占地1600平方米的柑桔銷售市場,使柑桔銷售大戶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 二是創(chuàng)新思路發(fā)展工業(yè)經濟。05年至今,我村已引進服裝、食品、造紙、船舶修造等5家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的引進,使我村更好發(fā)展有了資金基礎,同時也解決了40多個村民的就業(yè)問題。此外,我村還克服種種困難,率先在全鎮(zhèn)建起了41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07年已開始對外承租,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帶來了45萬元的經濟收入。 三是注重和諧著力改善民生。隨著近年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眾對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梅峴村將發(fā)展民生工程作為兩委屆期內的一項重要承諾。通過幾年的發(fā)展,全村道路、場地全面實現硬化,村轄范圍內綠地面積達85%以上,村內建有生態(tài)公園3個。07年,臺州市委書記張鴻銘在我村蹲點調研一星期,在張書記及盧書記、李市長的重視和支持下,我村投資100萬元新建了一幢880平方米的村民中心,中心內設有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遠教播放室、籃球場等活動場所;完成了梅峴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村污水處理池即將完工;實現了路燈亮化、開通了小學生安全接送車;此外,群眾最迫切需要的海塘壩工程也已啟動建設。在加快發(fā)展的同時,我村也時刻不忘困難群眾,經常幫助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市委市政府推行的一戶一策一干部政策,使我村的困難群眾都有了結對幫扶人,低保戶馬德杰還在村內玫瑰紙業(yè)找到了工作,有了固定的經濟收入,他有望在今年能夠實現脫貧。今年二月十九日,省委趙書記蒞臨我村考察民生工作,這對梅峴村梅峴村所有的干部群眾來說是極大的鼓舞。 在今后的工作中,梅峴村將繼續(xù)深入學習貫徹-報告,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努力,為把我村建設成為和諧新村、小康新村而繼續(xù)奮斗。 |
西岙村 |
西岙村位于涌泉鎮(zhèn)區(qū)西北部,距鎮(zhèn)區(qū)4公里,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227戶,762人,果園面積2094畝,其中柑橘面積1463畝。全村種橘195戶,總產量2500噸,總產值520萬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柑橘是我村的主導產業(yè),在我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柑橘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改善基礎,加速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村兩委始終圍繞“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產業(yè)化發(fā)展,品牌化經營”這一思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結合本村實際,開展生態(tài)高效柑橘產業(yè)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
暫無數據
暫無數據